第A10版:论坛

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的武义探索

  □张韩峰 杨晋
  近年来,武义多措并举,持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成功创建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县,有力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2018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49亿元,同比增长28.9%,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数占98.9%(行政村规模调整前);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消除。
强管理,构建集体经济新秩序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目前,武义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阳光化的农村“三资”管理新秩序。
  搭建“三个台子”。一是干事的擂台。在各乡镇(街道)成立“三资”代理服务中心,配备农经员和代理会计,把“三资”管理工作列入考核内容,每年组织检查并反馈,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比武”擂台。二是监管的平台。全面推广网络版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系统,利用计算机系统处理村级“三资”账务,所有原始凭证票据经扫描上传监管系统,实行会计电算化和县、乡、村三级“三资”监管信息化、网络化。三是财务公开的平台。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利用华数有线电视、武义县农村集体“三资”触摸屏系统等,公开村集体财务资金明细账,接受群众监督。
  探索“三条道路”。一是“村财乡管”之路。全县村庄规模调整后,今年对新村实行统一开设银行账户、统一建立账册、统一财务审批、统一保管资金、统一民主监督的“五统一”管理。二是“乡聘县管”之路。对乡镇(街道)招录的农经人员,由县农业农村部门进行业务培训、工作考核和定期交流。同时,出台相关办法,通过以奖代补,提高待遇,确保对编外人员的管理有效和队伍稳定。三是结算改革之路。2019年,率先在金华市推行村级财务非现金结算模式,通过“三覆盖、两分离、一取消”,基本实现了村级财务的非现金结算,全程留痕可追溯,有效保障了村级资金安全。
  用好“三把尺子”。一是制度尺子。制定下发村级财务管理意见等14项制度,打造从严管理的制度笼子。以制度丈量行为、规范行为。二是监督尺子。推广村务监督“后陈经验”,出台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的意见、履职细则等文件,既监督村务,又强化对村资金、资产、资源和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三是审计尺子。配强审计力量,同时借助审计机构,对重点村、信访村、问题较多的村着重进行审计。
抓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统领,做好确权、赋权、活权三篇文章,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拓展财产权,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目前,武义486个村全部完成内业矢量化和审核公示,及归户表签字工作,共签订承包合同6.7万余份,实现了确地到户,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新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已基本发放到户,实现了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置并行,赋予了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放活了土地经营权。
  为拓展财产权,武义建立了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分中心,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全县流转土地99427亩,其中多数用于农业种植项目,提高了全县土地规模经营水平。扎实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经济合作社进行全面清产核资,科学量化资产,依法依规界定成员,合理设置股权,将资产折股到人。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处置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的经济人身份和社会人身份分离,实现人口、劳力、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有序流动。
促发展,描绘共奔小康新篇章
  从政策、帮扶、人才三方面入手,持续输入新动能,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政策层面上,连续3年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500万元,用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补助、奖励、贴息等支出;出台武义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创新试点实施细则,破解土地制约难题;建立集体经济发展奖励制度等。在帮扶协作上,充分发挥结对企业、部门的优势,实现产业帮扶、项目帮扶,大力实施带动能力强、溢出效应好的产业项目,获得更多“消薄”实惠。在人才选派上,选优配强集体经济薄弱村班子,吸收48名在外经商且带富能力较强的“乡贤”回村担任主职干部。县里全年开展薄弱村主职干部能力培训,开设产业转型、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绿色经济等针对性课程,增强创收能力。选派10名村书记赴江苏参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题培训,并到兄弟县市的强村跟班学习,效果较好。
  以项目为载体造血强基,提升发展合力。一是山海协作,与海宁共建“飞地”产业园,统筹武义县经济薄弱村“消薄”项目,打造跨地“飞地经济”模式,实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二是乡镇联造。桐琴、柳城联建桐琴电子商务产业园二期项目,实现年收益527万元,有效解决了两镇52个村的经济发展问题。三是多村合造。大溪口、三港、新宅、王宅等乡镇所辖村,通过投资入股、购买项目、联合建设等多种形式进入电站项目,取得了稳定经营性收入。
  以盘活存量资产、资源为目标,增加村集体收入。按照“闲置、小散、低效”三类,逐一摸清经济薄弱村家底,将各类闲置资产,通过置换用地指标,收归村集体发包、经营。如壶山街道成立街道农村集体经济投资发展公司,所辖15个薄弱村集体入股公司,通过将原桃溪滩中学1.32万平米闲置土地建成标准厂房,以租金收益分红实现薄弱村集体“摘帽”。以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等重点工作为契机,引导有条件的村借力发展农旅产业,实现“点绿成金”。如大田乡大公山村引进高端民宿项目,每年获得7万多元经营性收入。鼓励村集体以资源、资产、资金等,按照保底分红等方式,参股经营稳定的工商企业。俞源乡岩坑村将山林、旅游景观等资源整体打包给清风寨景区经营,每年获得约8万收入。
  作者单位:武义县农业农村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