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抓好垃圾分类 建设美丽中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指出垃圾分类对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推行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对改善民生、优化生态环境的高度关切,为我们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
  环境就是民生。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乎人居生活环境改善,关乎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要以高度的民生关切来强化问题意识。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是制约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短板。还要看到,近年来各地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同时也面临一些分类处理环节接续不通畅、一部分人随手乱扔随处乱放垃圾的陋习依然存在、部分农村地区配套设施不完备等突出问题,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一大民生焦点。推行垃圾分类,要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围绕突出问题多措并举,切实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从投放、收集到运输、处理,垃圾分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涉及城乡差异、地方投入能力差异等多层面,必须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要在明确大方向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地气候特征、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垃圾成分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实施路径,有序推进;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加强技术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垃圾分类效率。要鼓励各地创新探索,加大对成功经验的宣传推广力度。
  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要健全机制,营造政府、市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要通过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强化公共机构和企业带头作用,在引领垃圾分类工作方面作出良好示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专业化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一些由日常生活习惯所引发的问题具有易反复性、顽固性的特点。因此,要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完善基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激励和奖惩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力形成长效机制,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在推进工作上,相关部门要善于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作为回应民生关切、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坚持一抓到底,努力抓出成效,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