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良
海盐自2007年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以来,不断总结经验,创新保险品种,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有力保障了现代农业转型发展。
保险现状
农业政策性保险品种和规模不断扩大。海盐农业政策性保险已从粮食、生猪覆盖到水稻、小麦、大麦、油菜、大棚、大棚蔬菜、生猪、能繁母猪、鸡(肉)、鸭、露地蔬菜、葡萄大棚、西瓜、林木综合、柑橘树等16个险种。参保农户由2007年的871户增加到目前的14.62万户,参保对象从大户扩大到散户,全县抗灾减灾能力得到增强,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积极开发地方特色险种。一是于2009年推出包括农机具综合保险、务农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大棚棚内瓜果保险三大部分在内的保险组合产品,涵盖家庭农场生产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财产、责任、意外等风险,由县财政对参保农场给予50%的保费补助。二是生猪退养后湖羊发展迅猛,为此,海盐制订出台湖羊保险试点方案,成为全省第二家政策性湖羊保险试点地区。
存在问题
露地水果等存在保险空白。全县2300亩梨、2100亩桃子、3500亩杜瓜中药材、3000亩稻虾共养基地,均尚未列入保险范围,农户生产风险很大。去年台风引发洪涝灾害,桃树、杜瓜种植户损失较大。
受灾赔付率低。据统计,2007年以来,全县农业保费收入累计达1.39亿元,平均年保费收入1263万元,保险赔付累计6523万元,平均年赔付593万元,最低的2007年赔付135万元,最高的2016年赔付1101万元,平均赔付率只有46.9%。连续11年的统计表明,农业保险费率偏高,赔付率偏低,农业保险政策设计不尽合理。
主动投保比例低。据调查,除粮食作物、生猪、能繁母猪险种外,其他经济作物参保率都较低,水产养殖、蚕桑保险几乎空白,现有保险政策对农户缺少吸引力。以2017年为例,全县露地蔬菜投保面积占比3.3%(1315亩/4万亩),大棚投保面积占比14.6%(4379亩/3万亩),葡萄果品投保面积占比4.2%(970亩/2.3万亩)。去年对设施农业大棚追加保险补贴,20亩以上农户自负20%,50亩以上自负5%,全县设施农业大棚保险快速增加到1.07万亩,占比46.5%。而葡萄果品保险未追加补贴,投保面积只有1750亩,占比仅7.6%。家庭农场意外险不记名,年龄已放宽至75周岁,但保额最高只有20万元,且投保率偏低,只有15%。
对策建议
一是调整农业保险政策。建议省共保体修订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对保险费率、保费和保额作优化调整。受灾较轻地区,可根据历年保险数据,差异化降低保险费率,提高保额,在全省统筹后县级农业保险赔付率不低于80%。经济作物、水产养殖等险种要增加财政补贴,降低农户自缴比例,高附加值农产品要提高保额,吸引广大农户主动投保。家庭农场意外险最高赔付提高到40万元,解决后顾之忧。在省共保体政策不变情况下,地方只能以追加补贴刺激投保,提高赔付率。
二是增加农业保险品种。通过增设地方特色险种,把全县种植面积较大的梨树、桃树、杜瓜、稻虾共养等基地列入保险范围,特别是家庭农场规模种养品种,能应保尽保。对农业主体流转土地履约险,力求早日出台政策并施行;对农产品价格指数、收入保险积极开展试点,助推农产品品质提升,品牌培育。
三是优化农业保险服务。保险公司要与发改、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加强合作,特别要强化与农业农村部门合作,发挥好“百名干部联百农”机制,做好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政策宣讲、示范推进,大幅度提高参保率和覆盖面,力求应保尽保。建立保险理赔协作机制,制订农业保险灾后定损与赔付标准。
作者单位:海盐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