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武义后陈村建立。15年来,武义不断赋予“后陈经验”新时代内涵,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后陈村更是创造了连续14年村干部“零违纪”、村务“零上访”、工程“零投诉”、不合规支出“零入账”的“四零”纪录。
“一个龙头”全面引领,让“督”的基础更牢。始终坚持党组织在村务监督中的龙头引领作用,确保这一制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县委把村务监督制度建设工作纳入县委常委会专题议事内容,纳入乡镇党委书记年度抓基层党建专项述职评议和月度“一把手”党建约谈内容,纳入农村基层党组织争创“红旗支部”重要考核指标。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村监委选举由村党组织提出正式候选人,引导、鼓励村党组织成员和党员参选村监委主任,着力选优配强村监委。2017年村社换届后,村监委主任100%由村党组织成员担任,村监委成员中党员比例较上届提高12%。三是强化工作体系。坚持实施“双述职”机制,村监委既要向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又要向村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定期报告工作,有效构建了村党组织领导、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委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工作体系。
“一套标准”规范运行,让“督”的机制更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推动村务监督工作标准化建设,去年6月成功竞标省级标准化战略重大试点项目,推动村务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制度设计标准化。强化对过程和结果的监督,完善《村务管理制度》《村务监督制度》《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职细则》,出台村务监督“20条”,使村务监督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工作机制标准化。全面落实村监委知情权、质询权、审查权和建议权,全县所有村监委全部达到监督有制度、办公有场所等“六有”标准。按5个等次划定村监委主任工作考核报酬,建立村务监督巡查机制、首问责任制,倒逼履职担责。三是监管方式标准化。村监委会探索建立小额支出事后评估等村务监督“工作10法”“信访调处第一责任”等五项机制,划定村务决策“签字背书”等六项监督重点,实现全流程监督。
“一张网络”持续织密,让“督”的成效更实。按照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要求,不断织密监督网络、拓展监督领域。一是由监委会监督向群众性监督拓展。实行重大村务事项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听证制度,党员向村民反馈“三务”工作、向党员大会反馈村民意见建议“双反馈”机制,有力提高群众关注度、参与度、透明度。把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职情况交由村民考核评议,与工作报酬是否连任挂钩。2017年共有7名村监委主任“零报酬”,3人被罢免职务;2018年1名村监委主任“零报酬”。二是由“线下”向“线上”延伸。推行“互联网+信息公开”制度,推动村“三务”运行情况进远程教育站点、进数字电视系统,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实时监督。三是由农村领域向全领域覆盖。推动村务监督制度向居务、校务、院务、企务延伸,实现了城市社区、公立学校、公办医院、国有企业监督委员会“全覆盖”。
下一步,武义仍将持之以恒推动“后陈经验”再深化、再出发,努力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乡村善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