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论乡村规划——

桐庐:为规划引领乡村振兴提供浙江样本

  2018年以来,桐庐紧紧抓住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机遇,全面开展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工作,打造以“规划引领、产业兴旺、文化振兴、人的回归”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升级版。桐庐的探索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认可。
  以满足人的更高层次需求明晰规划定位。围绕打造“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总体定位,立足于破解现有乡村规划体系相互冲突、供需错配等问题,从传统美丽乡村建设拼美丽、拼投入、拼景观中跳出来,更多关注机制建设、文化振兴和满足人的更高层次需求,为规划编制定位定向。一是守牢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开发边界、乡村风貌的底线。二是摸清资源。紧扣“钱、地、人”三大要素,全面摸清乡村的环境、自然、人文等各类资源,为规划编制夯实基础。三是打开通道。突出产业振兴,高标准规划集约、高效产业发展空间,为打开“两山”转化通道奠定基础。四是突出民生。以村民获得感为出发点,规划编制中既有县域管控的“顶层”设计,又有宅基地布局等民生清单,让规划与村民更贴身。五是村民参与。围绕“规划给谁看”“初心是什么”“价值在哪里”等问题,让村民全程参与规划编制实施,对规划“说得上、看得懂、用得了”。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重构规划体系。一是运用整体理念。坚持“全县一盘棋、规划一张图、管理一张网”,打破传统的县乡村三级规划体系,以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生态养生带、运动休闲带等5条特色产业带为基础,编制县级层面规划,避免“乡乡冒烟、镇镇点火”,变“碎片化”为“整体性”。二是运用数字化转型理念。在“多规融合”基础上,做好县级发展规划和村级村庄规划(设计),建立“扁平式”规划体系,并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科学匹配乡村需求和规划供给,加速数据互通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三是运用法治理念。以生态红线、开发边界等法定管控线为蓝本建立控制体系,保障规划合法性。村级规划(设计)推进“三治”融合,建立发展体系,强化规划引导力。四是运用信任管理理念。在规划的原则界定、政策约束、标准制定、意识引导等方面植入信任管理理念,向村民还权赋能,简化规划的实际运用流程,使规划更适应乡村改革转型。五是运用服务理念。变“管理思维”为“服务思维”,对规划的服务功能进行一体化设计安排,“带”上更注重产业项目布局等服务发展功能,“点”上更注重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服务民生功能,让规划更具特色化、差异化、人性化。目前,已选择首批“五带五十八村”为试点,其中包含环溪、荻浦等享誉全国的品牌村,翙岗、深澳等焕发新机的传统村,大路、儒桥等后来居上的新秀村。今年将完成首批规划编制。
  以系统有力的组合拳推进规划实施。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在规划引领下,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筹办首届“中国富春江大地艺术节”,培育“三农”新业态,壮大美丽乡村发展基金,推广政府购买村级服务,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突出“两进两回”,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试点,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乡村“三治”融合等。通过一整套组合拳,实现规划落地见效。
  开展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试点工作是一项创新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靠的是情怀、责任和担当。桐庐有信心有决心拿出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方案,持续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升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