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论产业发展——

慈溪: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打造浙江范例

  近年来,慈溪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强农,着力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成为省首批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单位、首批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示范区,创成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慈溪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创新实践,创建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示范案例。
  抓好“两大改革试点”,激发发展活力。一是深入推进省“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组建县级农合联并实体化运作,强化“农合联+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组建镇级农事服务中心15家、专业性农合联4家,实现农超对接面积12万亩、订单农业面积31万亩。成立全国首家村级保险互助社和镇级保险互助联社,11家资金互助会完成资金互助贷款5113万元,开展南美白对虾、杨梅降水气象指数保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担保。二是推进全国基层农技体系创新示范点建设。建立健全“一个产业、一个团队、一个项目、一批示范推广基地”的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模式,建成杭州湾现代农业研究院、沧海慈湖农创客基地、国际食品研发中心三大创新驱动平台,推动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创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
  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加快集聚融合。一是构建多层次产业平台。有效整合农业资金向园区集聚,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3亿元,推进主导产业示范园和农业精品园、休闲观光园建设。重点打造10万余亩现代农业开发区,引进首期投资70亿元的正大农业智创湾项目,使正大农业电商总部和中国区食品研发总部在慈溪落户。大力推进大学生农创园建设,分别投入6000余万元和1000余万元财政资金,建设坎墩都市农业生态园和沧海慈湖农创客基地,有180多名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培育多元化产业主体。实施主体培优工程,已培育国家农业龙头企业3家、上市企业1家、专业合作社635家、工商登记家庭农场1176家。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0家,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73.11%和74.37%。三是创新多类型产业业态。大力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涌现了徐龙烤鳗、海通果蔬、恒康炒货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康养产业,深化南部杨梅等4大休闲观光基地和中横线现代农业精品线、北部沿海风情线建设,建成梨博物馆、葡萄主题公园等一批农旅文结合项目,投资22亿元建设慈溪正大现代农业休闲小镇,建成全省首家一体化农产品电商孵化园。
  抓好“‘四化’重点举措”,推进绿色生态。一是投入品减量化。编制19个主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建成农产品质量放心示范基地150个,规模主体实现质量追溯全覆盖。二是生产清洁化。每年投入500多万元开展“清洁田园”专项行动,健全农业全产业全区域长效保洁机制,建成运行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成为省首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市)和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三是产品品牌化。每年安排近200万元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已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慈溪葡萄”“慈溪杨梅”入选2018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四是资源循环化。建成区域性秸秆综合利用中心9个,推广稻鱼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作模式。
  下一步,慈溪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建设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为载体,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力争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