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是维护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一类营养素,在调节身体代谢,维护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各种维生素是怎么影响健康的?该怎样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呢?
维生素的分类和作用
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它是人体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之一,是肌体维持正常代谢和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化合物。虽然它们每天的需要量仅以毫克或微克计,却在现代饮食营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缺少哪种维生素,人体都会出现相应的生理改变、不适,甚至诱发疾病。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脂溶性的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他们存于脂肪内,通过胆汁缓慢排出,所以摄入过量可引起蓄积中毒。水溶性的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叶酸、胆碱、维生素C等,这些维生素也不宜超量服用。
维生素超量会有哪些危害?
人体所需的维生素一般从食物中获取即可满足,如果没有缺乏是不需要额外补充的,如服用不当,不但无益,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另外,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还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浓度。
维生素A超量摄入,易引发急性中毒,表现为头晕、嗜睡、头痛、呕吐、腹泻等;如果慢性中毒,则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皮肤瘙痒、疲劳、无力、女性月经过多等。
维生素B6超量摄入,易产生药物依赖,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步态不稳、手足麻木等。
长期超量服用维生素D,可致高钙血症,引起厌食、呕吐、蛋白尿、血尿等,严重的可致肾衰竭。
维生素E如果长期服用,且每日量达400-800毫克,可引起视物模糊、乳腺肿大、头痛、头晕、恶心、胃痉挛、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长期服用且每日量超过800毫克,将改变内分泌代谢情况,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出血、高血压、糖尿病或加重心绞痛,甚至可致乳腺癌。
维生素C大剂量服用时(每天超过2克),可能引起腹泻、胃胀,也会增加草酸盐的水平,引起肾结石,因此有肾功能不好或有肾结石病史的人应避免大剂量服用。长期大剂量服用后一旦停用,可能出现反弹的维生素C缺乏症。
补充维生素要适量
人体通常可以从日常食物中摄入足量维生素,一旦发生维生素缺乏,首先要考虑引起缺乏的病因是什么,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是关键,不能只是单纯的补充维生素。
当出现维生素缺乏时,要结合维生素缺乏的程度和病因来选择补充的剂量和疗程。合理掌握用药时间,为有效提高维生素的利用率,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应在餐后服用,最好在进食油脂性食物后,因为油脂有利于它们的溶解,促进了吸收。水溶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不宜空腹服用,因为很可能在人体组织未充分吸收利用之前就被排出。
此外,维生素C会与维生素B12发生反应,使得药效降低,需间隔2小时以上分别服用,维生素E与钙离子、三价铁同服会失效,必须分开服用。
要避免某些维生素与食物之间的反应。如酒精会影响肠道对B族维生素的吸收,容易引起叶酸缺乏;猪肝内的铜元素会与维生素C发生反应,降低维生素C的药效,所以维生素C不宜与猪肝同食。
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