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中国改革的八条规律

  □邓伟志
  中国改革从自发到自觉,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运用规律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经初步总结,中国改革有八条规律。
  第一条:“目标守恒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既不可超越初级阶段,也不可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管以后怎么继续改下去,中国仍然坚持在国体、政体、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改革,这是中国改革的第一要义。
  第二条:“全面覆盖律”。中国的经济改革已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改革具有全面性,必然发展为全覆盖。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始终是大开的。改革的领域也涉及方方面面,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
  第三条:“贫富平衡律”。中国现有13亿多人口,富裕程度不一。从当前改革进展的情况看,我们国家的贫富差距有点大。贫富差距大必然带来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不公平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要从根本上减少群体性事件,就要从更加公平上下手,从共同富裕上落实,从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上抓起。
  第四条:“快慢有节律”。人们总是希望改革开放的步伐能快一点。可由于改革给不同群体所带来的利益不同,得益少的人难免劲头不足,因此,有时步子快不了。再加上国际风云时有突变,有时候不得不放慢速度。几十年来,国内就“稳”与“进”的关系讨论过多次,如何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大有学问。稳中求进是动平衡。
  第五条:“进出守则律”。商品进出口,都要遵守世贸组织的规矩。和任何国家往来都要按规则办事。这样,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人最讲信用,最讲包容。“和而不同”的名言已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和而不同”也是进出的守则。
  第六条:“内外有别律”。在今天风云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人口大国仍然应以自力更生为主,在外贸依存度上要把握好分寸。我们不能不警惕搞多边贸易的国家突然搞起单边贸易。在高科技方面,提倡学术交流,可别忘了1959年和1960年苏联专家突然全部撤走的那段历史,最终还不是靠我们自力更生吗?
  第七条:“差异包容律”。改革就是改旧、除旧。在“旧”里生活习惯了的人、在“旧”里得益多的人,会有不同意见。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治疗思想僵化的良药。从中国40年改革史来看,有好多当初不理解的人后来成为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头脑里要多一点辩证法,多懂一点肯定否定律,不要门缝里看人。
  第八条:“上下同心律”。中国改革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开展的。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1992年7月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这体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真心实意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所以说,改革开放靠的是上下同心,是合力。
  上述八条规律是从改革开放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提出的。“目标守恒律”是从中国国情、社会制度出发提出来的,这是根本,是大方向。“全面覆盖律”是从“社会有机论”角度提出的,社会有机论要求改革具有全面性,单打是不行的。“贫富平衡律”是从社会结构理论角度提出的,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不合理,功能容易东倒西歪,社会要分层,层与层之间要相融。“快慢有节律”是从改革工作的步伐、节奏上提出的,快慢只能是顺势而为,不可拍脑袋、瞎指挥。“进出守则律”是从开放的角度讲进出的有序性。“内外有别律”是从国际环境复杂性的角度讲的。“差异包容律”是从改革的认识论角度提出的,改革需要理论,理论需要讨论。“上下同心律”是从“社会系统论”角度讲的,“上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