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先 诸九思
针对上世纪90年代各地基层农技队伍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状况,我省各地相继建立了农技推广基金会,旨在资助基层一线农技人员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创新农作制度。
杭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成立20年来,遵照相关条例、章程和办会宗旨,开展了农技试验示范推广项目资助、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和个人表彰奖励、技术培训及现场考察交流等方面工作,受到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欢迎。其间,重点资助的项目包括:一是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区,解决粮农既要粮又要钱的问题;二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万元山”项目,开辟山农脱贫致富的门路;三是实施水产生态立体混养的“万元塘”项目;四是建设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牧场、休闲观光采摘游等项目;五是实施农林牧渔结合、种养结合、粮经结合项目;六是引进开发绿色植物栽培、减轻水体污染等为“五水共治”服务的项目;七是利用农林牧废弃物,变废为宝的环境保护项目;八是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项目。
20年来,杭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共立项资助上述八个方面的项目779个,资助总金额2765.5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88亿元及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为杭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今后,农技推广基金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围绕政府工作目标,打造创新农作制度“升级版”。打造创新农作制度“升级版”,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好吃饭问题,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二是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三是让农民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此,首先要继续加大“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区、林下经济“万元山”和水产生态立体混养“万元塘”的推广力度,把“盆景”变“风景”。其次要继续搞好创新农作制度重点(示范)乡镇建设工作。
围绕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目标,为培养全科基层农技人才和新型智慧农民做好服务工作。
解决上面三个问题,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培养基层全科农技人才和有科学知识、会生产技术、懂市场机制、能网络营销的新型智慧农民是重要一环。按照创新农作制度理念,要实行农林牧渔结合、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和农艺、农机、农经结合,迫切需要跨行业、跨专业、跨部门、综合性的全科农技员来实施,才能取得更好成效。农技推广基金会就要发挥社会组织跨行业、跨专业、跨部门的特色和优势,积极配合职能部门,为基层培养全科农技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做好服务工作,当好助手。建议通过能手带新手,边做边学的技术培训平台项目,采取现场观摩、考察交流、实地操作等形式,逐步培养一批全科农技人员和新型智慧职业农民;建立全科农技人才库,把优秀的基层全科农技人员和新型智慧职业农民作为基金会表彰奖励的重要对象,使他们在建设美丽杭州、美丽农村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强自身建设,促进农技推广基金会可持续发展。正确对待农技推广基金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技推广基金会存在的必要性问题。省政协副主席孙景淼曾指出,农技推广基金会是政府部门职能的延伸,是帮助政府在做工作;是社会服务的拓展,体现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基金会存在是必要的。二是资金来源问题。走国办与民办相结合的路子,政府财政要以花钱买服务的形式给农技推广基金会的项目予以支持。
作者单位: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