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解决农村改厕中的“拦路虎”

  □王浩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农村改厕事关农民生活质量,事关农村卫生环境,事关农村民生。
  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这样的连茅圈、简易旱厕在农村地区并不少见。这不仅影响村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也制约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据统计,我国近一半农户进行了卫生厕所改造。按照乡村振兴规划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到2020年,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要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要明显提高。
  改厕任务繁重且紧迫,但不能一刀切式地强推,更不能一厢情愿地强拽。广大农村自然气候、区位条件、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对厕所的建设标准、技术模式、产品装备等要求不尽相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不健全,粪污运输难、处理难。任务艰巨,考验治理智慧,农村改厕不仅需要真心,也需要匠心。在下大力气的同时,更要用巧功夫,解决改厕工作中的“拦路虎”。
  因地制宜,规划先行。有人觉得建厕所也要规划,是不是小题大做?现实告诉我们,正是因为规划不到位、不科学,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厕所标准脱离实际,不考虑区域差异一刀切等问题,挫伤了农民改厕积极性。科学精细的规划应综合考虑庭院布局、自然条件、发展水平、生活习惯等,精准施策。厕所重建更重管,完善后期维修、管护、粪污利用等配套制度,才能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精准施策,技术铺路。高寒缺水,冲水咋保障?山区丘陵,污水管道怎么建?农村改厕技术难题不少。须加快研究修订农村卫生厕所技术标准和相关规范,针对重点环节开展攻关。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研发适合农村实际、群众愿建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针对资金难题,地方政府可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将分散资金集中。鼓励农民投工投劳,解决自筹资金压力,更增强群众的参与感。
  小事连着民生。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用心、用情解决这些小事,让农民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