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豪
经过多年发展,一些村子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来说,产业有,不上不下;收入水平还可以,不穷不富;发展前景有,但需要天帮忙人努力。这样的村子,应该说当前在全省乡村中占比还不小,就像记者此次走访的建德市大慈岩镇三元村麻车岗自然村和温岭市滨海镇新民村。状况虽然像他们自己说的一样:一般般,但他们想“更上层楼、弯道超车”的精神面貌令人欣慰。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新民村濒临大海,以前村民们靠海吃海,大多以“出海干活”为主。后来,通过围垦,村里有了440多亩的土地。村民利用这些土地种水果,或租给大户种植其它作物,慢慢有了些产业。
滨海是远近闻名的葡萄大镇,种植面积2.5万亩。得益于这个环境,新民村的葡萄产业也慢慢发展了起来。61岁的新民村村民王文达,种植葡萄已有9年。今年,他在原有24亩葡萄园的基础上,新流转了18亩土地,扩大了规模。
麻车岗2007年合并至三元村。2016年开始种植蓝莓的“盛阳农业”是该村唯一一家稍具规模的农业企业。但由于耕地高低错落、水资源相对匮乏等因素,加上产品知名度不高,企业发展“不温不火”。
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产业链太短,产品附加值低,经营主体偏少等,是当前新民村和麻车岗村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浦江葡萄走出国门、卖向世界,给我们的启发很大。”新民村村支书冯匡友告诉记者,要想村里的葡萄产业得到更好发展,就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他们准备培育一批新型农业主体,依托“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等,扩大产业规模,推进水果精深加工,发展现代农业。
三元村村支书周乐元也表示,他们将发展多元化产业,在蓝莓产业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理利用村里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枇杷、茶叶等产业,依靠毗邻大慈岩景区和新叶古村的区位优势,同步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
盘活资产资源壮大集体经济
在麻车岗的一个小山坡上,330多亩水田里水稻喜获丰收。周元乐告诉记者,这是2016年立项的“山改水”项目,今年刚完工,330多亩水田承包给企业,村集体因此有了13万余元的经济收入。“这笔钱恰好弥补了村正常运行的缺口。”周元乐说,今年,村里还成功转租出一块山林地,给村集体增加了2万元收入。
相比麻车岗,新民村的集体经济基础略好些,每年有21.4万元的经营性收入,银行存款有81万元。这些收入几乎全都来源于村里围垦田的租金。
发展村集体经济,当务之急是增强造血功能、拓宽收入渠道。周乐元告诉记者,该村最大的资源是林地,为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村“两委”准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吸引工商资本来投资兴业,使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该村还依托城乡统筹项目资金购置了2间街面房,和“移民小微企业园”项目分配的股份,委托大慈岩镇统一管理操作,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建强村级组织用好乡贤人才
90后唐琰龙,与朋友合伙在杭州市余杭区办了一家车床加工厂,收益可观。去年,应大慈岩镇镇政府邀请,他回到家乡三元村,经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这是三元村历史上最年轻的村“主要领导”。
回到村里后,唐琰龙便经常忙得脚打后脑勺,文件起草处理、企业招商引资、进一步熟悉村子情况,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
“村子图发展、谋振兴,新思维、新观念非常重要。”周元乐告诉记者,之前村“两委”干部几乎都是留守村庄的中老年人,有外出办企业经历的唐琰龙思维开阔、见识面广,适合带领村子加速发展。所以,现在村里的很多事他都放手压在他肩上。“现在村里事很多,余杭的企业只能偶尔去看一下。”唐琰龙说。
新民村的情况与三元村几乎相似:年轻人大多外出,村中留守的多为老人、小孩和妇女,村干部也大多由这些人组成。
“村村有乡贤,处处有能人,关键在于如何吸引,怎么留住。”大慈岩镇农办主任董建伟认为,农村有大量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民,他们有创业经验、商业眼光、信息渠道,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普遍具有强烈的家乡情结,熟悉当地乡土人情,他们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要想强村富民,先得建强村级组织。”目前,三元村和新民村正在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同时从中选拔、培养村干部,加入村“两委”,架好富有朝气、敢闯能干的村领导班子的“四梁八柱”。同时,重视优秀人才引进,激发村里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