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没有沿海地区的区位等方面优势,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村,该如何奋起直追,在绿水青山间,开辟属于它们的特色振兴之路?在庆元县五大堡乡杨楼村、缙云县方溪乡北坑村下寮自然村、常山县芳村镇前姜村,记者看到了这些村庄的智慧与努力。
巧用资源规模经营
优质农产品飞出山沟沟
下寮村地处偏远山区,从缙云县城过去要走30多公里的蜿蜒山路。2010年,因行政村调整,下寮与其他6个村合并成北坑行政村。北坑村村支书章金富说,重重大山没有挡住北坑人穷则思变的决心,“高海拔山地,正好可以发展高山生态农业”。
去年,通过“旱改水”、坡地改造,北坑村连片种植了100亩优质高山水稻,还种了50余亩月子姜、1200余亩油茶、50余亩黄花菜和1000余亩毛竹……村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5397元。
杨楼村的锥栗在庆元赫赫有名。当地人说,相较于板栗,“杨楼锥栗”口味更甘,入口更糯,营养价值更高。
杨楼村和下寮村一样,早年间一直被山挡住了发展的脚步,村里留不住人,年轻人都往外走。锥栗因为小户种植,产量不高,也卖不出好价钱。
后来,村里决心来个改变。“当时谁也不会想到,锥栗可以实现量产,并高价卖到外面,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果’。”村支书吴庆林说。
2008年,杨楼村成立庆元金果锥栗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杨楼锥栗”商标,大家使用统一包装盒和品牌。“销路不用愁,大部分由县城一家深加工企业收购,村民收入增加了不少。”兼任合作社理事长的吴庆林说。
前姜村地处常山芙蓉水库库尾的群山里,有1.27万亩竹林。2008年,村里引入工商资本,种起了红心猕猴桃。“今年亩产有千把斤,过两年丰产期可达三四千斤,利润非常可观。”“天芳农业”老总林建勇告诉记者,他们的猕猴桃,俏销上海、杭州等大城市。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无论是下寮村的高山蔬菜,前姜村的红心猕猴桃,还是杨楼村的锥栗,都成了各自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突破点。
转换思路另辟蹊径
零工业村突破发展瓶颈
说起前姜村,村支书严利峰最引以为豪的,就是青山绿水和清新的空气了:“我们村里生态环境非常好,经常有一些自驾的外地游客到山里来露营。”
因为地处常山县一级水源保护区,早在几年前,前姜村的竹炭厂、预制板场、矿山等均被关停。经济发展失去了支柱,必须要转换思路,找到两相兼顾,可持续发展的新门路。
邻村的林建勇,2008年应邀来到前姜村。他投资2000多万元,流转2200多亩山林地,种了330多亩红心猕猴桃。
杨楼村下游的兰溪桥水库,是庆元的饮用水源,致使该村面临和前姜村一样的发展难题。虽然村里的锥栗产业有了起色,但离产业兴旺还有不少距离。
在各方支持下,他们把发展准星调校到了“绿色+”产业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已小有成效。村后的锥栗林里,栗树干上种上了铁皮石斛,树下种了珍贵药材黄精。在丽水市农林部门的帮助下,该村计划建设林业套种基地20亩,中草药基地100多亩。
“将来,村里打算修复杨楼至县城的古道,开发北湾白水漈景点,引入高品质农家乐和民宿,打造锥栗体验园和桃花园。”吴庆林说。
北坑村村委会主任赵设忠投资20余万元,在去年6月开办了村里第一家民宿——“石榴花居”。他告诉记者,村里有保存完好的泥墙老屋200多间,古树、古道、古祠、古庙等别具特色。近年来,村里全方位提升道路交通、河道景观、村居卫生水平,为的就是打造集红色文化、山水美景、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实践证明,生态保护和产业兴旺并不矛盾,关键是找准发展方向,统筹协调发展。思路一变天地宽,几个村子将现有资源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初步走上了一条生态富民的发展新路。
筑巢引凤创新发展
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创业
说起到前姜村种植猕猴桃的初衷,林建勇笑着说,之前一直在贵州经营矿场,偶然发现贵州红心猕猴桃基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与前姜村很相似。
时下,林建勇的红心猕猴桃种得风生水起。他说,已有几户村民前来咨询,他非常乐意帮助村民共同致富。“我们很需要更多像林建勇这样有能力、有见识的人回来创业经营,带动更多村民发家致富。”严利峰说。
吴庆林和严利峰的想法一样。“光靠我们几个村干部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有更多的乡贤能人,特别是村里出去的大学毕业生,能回乡兴业,成为杨楼村发展的‘领头雁’。”
在北坑村,村干部们告诉记者,他们很希望本村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来共商“发展大计”。因为村里以老人和小孩居多,缺少创业发展中坚力量;现在时兴的农业“互联网+”、农旅融合之类,更是需要年轻一代来担当。
为了能吸引年轻人回村,北坑村正在创造条件,筑巢引凤,比如借力县里推行的“旱改水”政策,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把“插花地”连成片,方便流转经营。下寮已完成了A级景区村创建,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公厕、生态停车场等,完成了古道修复、河道景观改造、道路修缮等。“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村里有这么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产品,只要有心人愿意回来,我们一定会全力支持。”章金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