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11版:乡村振兴

强村富民再出发

  □本报记者 朱传忠
  走进绍兴市柯桥区华舍街道大西庄村、海盐县百步镇横港村、义乌市廿三里街道后乐村,记者发现,那里产业兴旺,论集体经济实力和农民生活的富裕程度,这些村走在全省前列。乡村振兴,是所有乡村共同的愿景。那么,这些人们眼中的“富裕村”,下一步该从哪些方面着力?村里的干部群众又有哪些新期盼?
推动产业再升级
  企业众多、人员密集、经济发达,是上述3村的共同点。大西庄村紧挨工业园区,离柯桥轻纺城也近,村民中有23人办企业,110多人开店经商,其他的则多在工厂打工。后乐村是义乌的“先进工业村”,家庭工厂多,目前有企业55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横港村个私经济发达,拥有2家上市公司,381家注册企业,850多家个体工商户,去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2亿元。
  但整体说来,这些村里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产品附加值不高,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不断增多。首先是厂房租金大幅上涨。横港村汉坊印刷园区,月租金从去年的每平方米20元涨到40元;后乐村所在街道园区的租金3年翻了一番。其次,人工成本上涨明显,工人月薪普遍已在五六千元。三是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毛利不断下降。
  后乐村生产棉签的吴老板算了一笔账:以前他1500平方米的家庭工厂,用工25人,年产值1000万元,毛利润300万元左右,客源稳定,订单甚至来不及做。现在仅厂房租金、工人工资,一年就增加成本150万元左右。
  驻村干部小何告诉记者,后乐村像这样的家庭工厂有数十家,都是服装、日用小百货类的低端加工企业。近年来由于各项成本不断上涨,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横港村村支书富高军说,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他们正引导企业向集聚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发展,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通过“互联网+”、电商等多种形式降本增效。目前,该村一批转型早的企业,靠“机器换人”、产品创新和升级换代,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工业企业有了提升的自觉和行动,那么农业的情况又如何呢?“村强民富了,还有人愿意种田么?”面对记者的疑问,大西庄村种植大户何阿大说,村里田地已集中流转到4个大户手中,他们主要种植猕猴桃、葡萄、蔬菜。水果以观光采摘和销售给周边企业为主,蔬菜配送到附近企业,销路不愁。
  横港村4800亩水田中,9个大户承包了其中的4500亩。“农业只有规模经营才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事水产养殖的横港村村民倪雪明介绍,他们引进种质优良的罗氏沼虾和白对虾,进行淡化培育,近两年取得较好效益,年利润达500多万元。下一步将尝试稻虾共养,以增加种粮大户的经济效益。
  土地集中流转,引进技术,绿色可持续,是他们在乡村振兴中追求的目标之一。
拓展增收新路径
  大西庄村集体固定资产达5000多万元,银行存款2000多万元,去年收入264.71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479元。后乐村集体的可用资金超3000万元,每户村民每年仅房屋租赁收入就有10万-20万元,生活普遍富裕。横港村集体有存款500多万元,15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每年可带来收入150万元。
  但这些村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认为,乡村振兴,首先是要想办法让村集体经济不断强大,“年年有新发展、新变化、新气象”。
  打造物业经济,是大西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抓手。该村投资兴建了农贸市场和农副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年可收租金70多万元,是全村主要的收入来源,还建设了停车场等物业,下一步还将投资建设村级办公物业大楼,预计可增加年收入90万元。
  横港村也把发展物业经济作为近期主要增收途径,开始着手建造3000平方米的服务用房,该项目将为村集体每年再创收100万元。此外,村里正在谋划参股投资一些农业开发项目,为集体经济开辟更广阔的增收渠道。“乡村振兴就是要不断刷新强村富民的标准,让集体的实力越来越强,让村民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大西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兴耀说,现在村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由村里支付,水电、有线电视、房屋保险等费用部分补贴。他坚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还将不断壮大,村民的福利也会越来越多,享受标准也会越来越高。
弘扬乡土好文化
  村民的钱包鼓了,脑袋也越来越富。这些强村富而思进,重视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大西庄村挖掘“日出华舍万丈绸”的历史底蕴,融合近些年党建、美丽乡村建设等的成果,开辟了一条以绍兴传统丝织历史墙绘为起点,丝绸变迁长廊为中轴,现代丝路公园为终点的时代演变之路,用村史馆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
  横港村建起了文化礼堂,进行村史传统教育,成立的7支文艺队伍,经常举办讲座、表演等活动。该村老年风采队的《幸福阿婆》节目,去年还荣获了镇非遗比赛银奖。
  后乐村则针对年轻一代很少知道“鸡毛换糖”传统历史文化的情况,在修建文化礼堂时,特地开设了一个小型博物馆,让后辈们了解后乐的发展史,村里一代代创业者传承创新的历程。“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也要跟上,这里不仅仅有乡愁,还有前辈们的创业发展史。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激发年轻一代的奋斗激情,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廿三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凯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