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青
一段时间以来,农产品滞销事件时有发生,由此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农产品销售困境,有针对性地建立常态化解决机制。目前来看,得益于网络技术驱动、购物方式转变、消费转型升级,农产品需求和供给之间有了更多对接的可能性,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好相当一部分滞销难题。
农产品滞销,说到底是销售渠道单一。在电商出现以前,农产品的上行渠道主要是下乡收购,也就是“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商→农贸市场→消费者”的模式,批发商处于信息中介地位,具有高度议价权,特别是在生产地相对分散的情况下,农民往往只有一个批发商可选,滞销的可能性较大。而在减少流通批发环节方面,电商有着天然的优势,它是“生产者→消费者”的直连模式,可规避长渠道链条中的额外成本,更好地为农民创造价值。事实证明,许多农产品卖不出去不是因为不受欢迎,而是缺乏足够的上行渠道。有机构估计,农产品电商未来是万亿级市场规模,要让农产品最终落到农民钱袋里,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应该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具体来看,有哪些问题?首先,农村电商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对部分偏远贫困的乡村而言,交通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电子商务的普及面临严峻挑战,即使是相对富裕的乡村,电商网点和物流体系依然不足,特别是对生鲜农产品而言,仓储保管系统不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等都不容忽视。其次,农产品的产业融合力度不够,比如说许多农产品忽略了对地方产业与特色资源的利用,缺乏个性,导致品牌打不响;有的缺少对农产品进行精加工、再创造,导致产业延伸不足。农产品走向市场,要充分考虑这两点,聚焦于扩充上行渠道,并着眼于未来,充分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应该看到,农产品电商作为乡村新经济的重要构件,不仅是推动城乡农产品信息互联互通、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就地创业就业的重要选择、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目前,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最紧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