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
乡村转型发展的根本是人的转型发展,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要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就要实现农民本身的转变。
农民转型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部分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型。
目前,我国的农业人口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类型:进城农民工、城郊被征地农民、普通农民。每一种类型的农业人口特点不同,其转型的方向和路径也有所不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转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都不仅仅是农民职业和身份的转变与居住空间的转移,更是他们社会文化属性与角色内涵的转型过程,也是他们各种社会关系的重构过程以及对新的乡村生活或者城市生活的再适应过程。
农民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着力建构农民转型的多元载体,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分类引导农民整体转变。比如,要尽快建立农民转型的有序推进机制,全面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制度与政策支持。加快城乡统筹和融合发展的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农民与城镇居民社会权利的均等化发展。同时,加强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典型引路,通过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实现不同类型的农民差别化的转型发展。
通过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全面推进传统农民在职业、身份、地域、角色等方面的深度转型。可通过创新社区治理体系,完善社区管理制度,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帮助农民扩大社会交往网络和社区参与的路径。同时,通过服务性社会组织的培育和专业社会工作的引入,为农民转型提供必要的就业、住房、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服务,提升其生活水平和满意度。此外,还应增加转型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互动平台,帮助其更好更快地适应或融入新的社会环境。
增强对转型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推进其全面可持续发展。当前,要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为重点,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拓展农民的创业和就业渠道。同时,加强针对转型农民的专题教育和专项培训,不断促进其形成与新生活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文化观念,重视农民的主体意愿和主观感受,防止转型过程中出现被剥夺感。
总之,农民转型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有序推进农民转型不仅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主要体现,也是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