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空姐遇害案发生3个多月后,浙江温州最近再次发生“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令人心痛。目前,公安机关已将有重大作案嫌疑的犯罪嫌疑人抓获。涉事企业“滴滴出行”也已宣布在全国范围下线顺风车业务。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等单位第一时间约谈滴滴公司,责令全面整改。生命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任何时候都不容挑战。这起案件虽是极端个案,但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值得深思总结。
防止悲剧重演,网约车平台企业是最重要的一环。此次案件中,平台企业之所以饱受诟病,在于事前没有及时处理与涉案司机有关的投诉,事中在与报案人和警方沟通时显得拖延、消极。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每一项决策和行为都要考虑成本、收益,本无可厚非。然而,面对人身安全这样的底线问题,企业“每天会接到大量电话,无法短时间内核实并作出回应”的理由不能成立,只一味提高赔偿金额却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后必然是悲剧重演。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约车平台拥有大量用户,掌握海量数据,这使得网约车平台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一处细小的产品设计都可能影响到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这个特点决定了网约车平台必须肩负起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加强自我约束,对公众诉求保持敏感,不能仗着用户多就任意挥霍用户信任,再大的企业也是消费者用脚投票投出来的。失去了对生命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敬畏,约车平台的用户规模再庞大、商业模式再讨巧,也终将行之不远。
这次“滴滴顺风车”事件提醒我们,随着各种新业态、新经济形式的迅速崛起和壮大,互联网企业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监管部门需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管控体系。网络平台打破了行业的边界,形成了资源的整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突破行为的边界、法律的底线。互联网催生了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资本思维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网约车平台只有树立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才能把风险拒之门外。
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