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晁星在《北京日报》撰文说,近日,科学家丁肇中的回乡之行因“纠错”引发热议。据悉,山东日照市科技馆准备打造模型,展示丁肇中的6个著名实验。在听取汇报时,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紧盯演示中每一处细节,严肃指出了42处错误。
42处错误,清晰勾勒出一位科学家的严谨形象。一篇文章,要反复推敲,有任何的怀疑,绝不发表;一项数据,要力求绝对准确,为此他甚至严厉斥责过一位年过花甲的同仁。而类似小事其实见于众多科学大家身上。众人或许惊讶于这种择善固执、不通人情,可对于大师们而言,严谨治学的习惯已经融入血脉。
大多数情况下的差错,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以往丁肇中习惯不懂就问,被业界称为“不知道先生”;这一次他打了许多叉号,又成了“不同意先生”。而社会生活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恐怕是“差不多先生”,干事满足于“凑合着弄”“大概其就行”。科学研究中,总有人得到几组数据就要发表文章,有时还弄虚作假篡改数据;扶贫调研中,总有人胡乱问个三两句,大差不差填个表,便拍屁股走人……殊不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此种种“差不多”,结果就是“差太多”。抱持这样的心态,做科学研究肯定是行不通的,即使是平常之事,想必也难免漏洞百出。
鲁迅曾言,中国人生着一种“马马虎虎”病,胡适也专门写过《差不多先生传》,批评国人不认真。如今来看,痼疾犹在,我们还当多向大师们学学,凡事认真一点、较真一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