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最近,湖南新化“超级大班”挤爆中小学教室的新闻报道引发关注:教室里挤着99名学生,开学一个月后老师连名字都记不全。由于教室不足,教育局腾出办公楼作校舍。
消除大班额,是我国发展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为此明确了具体的时间节点,即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但从现实看,消除大班额的形势不容乐观。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一份专项督导报告指出,大班额问题还比较突出。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66人以上超大班额8.6万个,占全国总班数2.4%;有56人以上大班额36.8万个,占全国总班数10.1%。
消除大班额的难点在哪里?一些地方政府表示,涌入城镇学校的学生太多,而不管扩建或新建都需要经费和时间的投入,所以为满足乡村孩子进城读书的愿望,只有不断扩大班额。从我国乡村家庭的教育选择来看,送孩子到城镇学校读书的趋势十分明显,即便乡村有小学或教学点,也留不住孩子。这就让大班额变为至少在近期内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
治理大班额问题,必须分析乡村家庭的教育选择。之所以存在城镇学校挤、乡村学校空的现象,是各地依旧存在低水平维持乡村学校、教学点办学的老问题。发展乡村教育,不能停留在低水平维持层次,现在的乡村学校大多“弱而小”,只有建设“小而美”的乡村学校,才能留住孩子,或者吸引他们回流。
在笔者看来,要消除大班额问题,必须转变发展乡村教育的思路,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行改革,强化省级统筹。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乡村教育,但仔细分析其中的思路,却仍停留在给乡村孩子“上学机会”上。乡村孩子应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非只是上学机会。所以,发展乡村教育,就不再是办一所学校、保留一个教学点的问题。要办好乡村学校,必须进一步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主要以县乡财政为主。这种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直接导致义务教育不均衡,以及乡村教育不振。一方面,各地教育投入情况取决于当地的财政实力;另一方面,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就会把经费集中在少数学校,通过办好少数学校来展示地方政绩。只有在省级财政统筹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才能最终实现所有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现代化教育发展目标。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