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头,在吴承恩手中,是齐天大圣;在曹雪芹手中,是通灵宝玉;在74岁的石匠牟登德手中,是“四大名著”里170个人物的石像。
那些四大名著里的角色,在他的手中竟奇迹般活了过来……
只有小学文化的牟登德很喜欢看书。从《西游记》到《三国演义》,牟登德对其中的故事可谓“滚瓜烂熟”。同时,他也萌生了以青石为材质雕刻四大名著人物像的想法。
“四大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用石像这一形式来阐释名著里头的人物形象,很有意思。”从1989年开始,牟登德用了29年时间,凿刻了《水浒传》中的108位梁山好汉、《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西游记》唐僧师徒以及《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主要人物的雕像。
“雕刻这些东西需要一点绘画基础,比如一个人物像什么样子,你看了要去想,要琢磨得出来,还要找资料自己设计。”牟登德表示,名著中的人物身份、性格不同,表情、举止和服饰打扮各异。要刻好石像,就要反复钻研名著、摸清不同人物的特点。
在最先凿刻的《水浒传》中,牟登德在凿刻每一尊梁山好汉时,从人物的高矮尺寸比例、头发、帽子、胡须、着装、鞋子、手势、武器、站姿和面部表情,都反复斟酌,尽可能表现得与原著中叙述的人物一样。
例如在凿刻“黑旋风”李逵时,牟登德在凿刻时勾画出李逵的形象是:一双浓眉大眼,两道竖眉,眼珠传神,满脸络腮胡,面部显现出一种猛勇神态。
李逵上身两块胸肌凸显,胸肌正中还显出一撮胸毛。双手各握一板大斧,胳膊上显出结实的肌肉。脚蹬一双草鞋,双脚的五个脚趾、趾甲和草鞋的耳绊及系在脚上的草鞋带……在石像中,关于李逵的各个细节都被刻化得细致入微。
雕刻完《水浒传》108将后,牟登德并没有停歇,又陆续完成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
在凿刻“金陵十二钗”时,牟登德还在石像上设计了一些“小机关”——石像上许多饰物还可以移动。“比如宝钗的手镯和扇缀吊环,都是从整块石材上精心雕琢出来的,相互嵌套却又可以活动;黛玉所拿的锄头握于右手,锄头和搭在手上的手帕可单独取下,放在手上却又刚好夹紧在雕像上。”
在介绍自己凿刻的石像时,牟登德满脸自豪地说:“这170多尊每一个都是我倾注心血雕刻的,没有哪个更好,在我看来,每一个都很好。”
在牟登德手下“复活”的石像,每尊高约60厘米、重约30公斤,每尊石像均站立在一块4厘米多厚的正方形底座上,以保证塑像的平稳,在每个底座上注明了该人物的名字、绰号。
已74岁的牟登德仍每天花费5小时以上时间在凿刻“四大名著”人物上。“现在一共凿刻了170多尊,《三国演义》还有些人物没有刻完。我计划再用三到四年的时间,《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就都能刻完了。”牟登德说。
那170多尊石像,曾有人愿意花重金购买部分,却被牟登德拒绝了。“这些石像凝聚了我三十多年的心血,不是能用钱衡量的。我觉得一个人活在世上做好一件事情就不错了,我终于把这件事情做好了,挺好的。”牟登德表示,希望所有的石像都能留在重庆。
(据新华网 韩璐/文 2018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