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其实也在时刻检验着生产经营主体的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广受关注的今天,浙江的农业主体们是怎么做的?近日,记者采访了我省3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看看他们是怎样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的。
菜农老葛:
从只管埋头种地到记“种田档案”
细长的紫色茄子、青翠的小辣椒、脆嫩的长豇豆……多种时令有机蔬菜,在浦江葛老头高山蔬菜无公害示范基地应有尽有。“这里的蔬菜不用化肥,只用有机肥,也不打农药,使用专业的杀虫灯和色诱板之类的绿色防控技术。”葛老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可流告诉记者。
据葛可流介绍,公司有300多亩生产基地,主要从事高山蔬菜的生产和销售,年产量750吨,产值达240多万元。建有标准钢架大棚20余亩,微灌面积300亩,基地内全面应用穴盘育苗、嫁接技术、节水灌溉、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是浦江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
除了常规的防控手段外,葛可流还有一个小本子,本子上有育苗、防控、灌溉的详细记录,让公司所有的生产行为都可追溯,以确保安全生产的规范进行。葛可流告诉记者,自此生产流程更加规范,每月3次的生产记录已成为基地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程序。“今年,我们承担了行业专项示范、蔬菜新品种引进试种任务,完善的数据记录不仅能保障安全生产,还能为新品种的引进提供详细数据。”
粮农老戴:
从治虫靠农药到种草巧防虫
“晚稻从7月13日就开始插秧了,到27日左右就能完成。”金华市寺平稻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戴天德告诉记者,随着晚稻生产的开始,田间的绿色防控工作也已经启动。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戴天德承包了村里的700亩田,专门种植水稻。“早些年用农药时,还是有效果的,但后来越用越不行。害虫也有抗药性,不时会爆发病虫害。”后来,在市植保站的指导下,他开始引进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在田埂上留草,田边种植波斯菊等,保育害虫的天敌,以减少农药用量,控制水稻病虫害。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后,稻田里生态环境更好了。正是因为生产环境的改善、大米品质的明显提升,戴天德觉得好打品牌了,便申请了“天德师傅”稻米品牌。据他介绍,因为他家出产的大米口感和味道好,又符合国家绿色健康的标准,市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随着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我们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要维护好品牌,我们的安全管控就要严抓死守,不能犯错。”戴天德说道。
合作社老朱:
从施肥凭经验到管理看数据
走进苍南县直升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无土基质栽培大棚,这个约6米高全玻璃大棚内的设施,给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高大上”——装有专门的补光灯调节室温、番茄生长必需的“营养液”可以通过管子直接输送到根系……
合作社近年来已投入近千万元,建成了智能化肥水控制中心、嫁接育苗中心、培训室、农残检测室以及沟渠路等设施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先进的种植模式,可以通过数据显示的精准种植,较之以前靠经验种植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合作社负责人朱直升告诉记者,营养液中包括一部分番茄生长必需的元素,营养液通过“肥水一体化系统”,智能输送到每株番茄。“通过数据化的精准控制,不仅能够节水节肥,还能降低对土壤的污染。”
记者了解到,为了减少农药用量,他们还将“南澳绿亨”番茄苗嫁接在日本进口的野番茄苗上,借助野番茄苗对青枯病等的防病能力,保证番茄的顺利生长。“我们希望,通过集成国内外先进的种植技术,建立适合本地的全程安全生产模式,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同时让社员增产增收。”朱直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