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娟
今年国内一些地方的农产品似乎又进入了周期低谷,从较早的“猪周期”“蒜周期”,到最近的卖桃难、菠萝滞销等。凡与“周期”沾边,农民要么含泪“割肉”,最终血本难归;要么直接放弃采收,任其“瓜熟蒂落”;要么当作垃圾倒掉,聊泄无奈之情。每当出现这样的场景,总令人揪心。
多少年来,这样的场景总是在不同的农产品、不同的地域间反复上演。农产品卖难问题再度引发公众关注。
所谓卖桃难、菠萝滞销,简单看来,似乎是桃子、菠萝多得卖不出去。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次陷入菠萝滞销旋涡的广东徐闻县,是有名的“菠萝之乡”,国内三分之一菠萝产自这里。据媒体报道,今年该县有上亿斤菠萝滞销,最低跌到5分钱一斤也无人问津。而同在徐闻县,一农场生产的“台农17号”菠萝,每斤卖到3到4元还供不应求。同为菠萝,但市场行情可谓冰火两重天。
无独有偶。今年4月中旬,正值“猪价跌至近3年最低、养一头猪亏200多元”的“猪周期”之际,本报记者采访发现,在普通猪肉卖到每斤15.8元的情况下,品牌猪肉可达每斤26.6元,甚至有家庭农场负责人表示“‘猪周期’对我们影响不大”。同为生猪,但命运境遇也不可同日而语。
仔细分析缘由,广东徐闻菠萝滞销固然有天气原因,影响菠萝质量,并使得上市时间集中,但实际上跟农民种植传统品种“巴厘”菠萝,并采用“靠天吃饭”的生产管理方式不无关系。湖北枣阳农民“忍痛将万余斤鲜桃倒进池塘”,也与品种老化等因素有关。
由此看来,当农产品价格出现周期性波动时,不能简单归结为“多了”还是“少了”。这也再次印证了去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这一论断。一方面,市场上“大路”农产品多,一旦集中上市,容易造成“卖难”;另一方面,有特色、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少,以致有消费者抱怨“买难”。
所以,农产品要逃出“周期魔咒”,避免价格大幅波动,归根结蒂,还是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品种结构,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重;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把绿色生产理念深深烙印到农产品的内在品质里。同时,作为生产主体,要强化市场意识,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注重培育农产品品牌,让品牌成为农产品畅行市场的“通行证”。
诚然,在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少不了政府部门的引导,作为小农户,更少不了龙头企业的带动。政府部门应出台政策措施,引导农民树立绿色生产理念;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为农民调整结构增添信心;提早谋划农商对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作为龙头企业,要强化担当意识,采取订单生产等多样化合作模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这一方面,浙江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自2004年以来,浙江连续14年举办农商对接活动,为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采购商搭建重要的对接平台。今年的农商对接大会又即将召开,而早在上月底,由30多家省内外采购商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就进基地下田头,提前与50多家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对接洽谈。
唯有如此,农产品的生产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农产品周期也将逐渐被“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