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这户位于杭州富阳市场口镇的人家,醇香便扑鼻而来。“场口土烧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口感纯正、烈中回甘而远近闻名,是场口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47岁的徐文龙从事酿酒这一行已有十个年头,据说他酿酒时只需看蒸馏水流出的多寡快慢便可以知道酒的度数。
作为富阳区小作坊行业全面整治提升的整改对象,徐师傅自认为是“场口土烧酒”行业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原来一天只能酿300斤酒,自从置办了新设备,现在一天能酿500斤!没有呛人的烟了,收入还翻了好几翻!”他的喜悦溢于言表。笔者环顾四周,瓷砖地代替了水泥地,师傅们换上了统一的酿酒服,曾经的“黑暗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为了令人安心的“阳光加工点”,闻“香”而来的顾客络绎不绝。
整治工作显成效 安全监管有方子
近年来,富阳区大力推进小作坊食品安全整治提升工作,尤其是对富阳区特色乡土食品“场口土烧酒”和“龙门油面筋”的生产卫生环节进行把控。经过近一年的重拳整治和提升改造,“脏乱差”不再是“土烧酒”作坊的代名词,原本在富阳随处可见的“黑暗小作坊”无一幸存。全区46家无证无照土烧酒小作坊,如今已有34家取得了营业执照和食品生产经营登记证,同时关停10家,整改2家,整治率达96%。“龙门油面筋”实现了从“五花八门”到“六统一”,景区16家作坊全部取得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整治率达100%。从原材料的把控到生产环节的规范,所有小作坊都走上了安全、高效的加工之路,富阳小作坊行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政府企业强联手 经济提升有路子
三年来,富阳区出台了扶持农村小作坊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标准化等一系列文件,拨付了农家乐建设、小作坊改造提升、品牌标准化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场口镇为土烧酒作坊改造提供了60余万资金保障;龙门镇为“龙门油面筋”作坊污水管网建设提供了50余万资金保障。同时,小作坊业主也积极投入改造提升工作,成立了场口土烧酒、常绿卤味、安顶云雾茶等“乡愁土味”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出台了豆腐皮、馒头、臭豆腐等20个行业指导规范。
传承创新为驱动 品牌打造有面子
三年来,富阳区政府有关部门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注重加强对特色乡土食品传统工艺的挖掘、传承和保护,打造出一大批经典传统食品招牌。其中,获杭州市级以上老字号的商铺有6家,涉及食品的非物质文化传承7项(其中省级1项,杭州市2项,富阳区级4项),非遗传承10人(省级1人,杭州市级2人,富阳区级6人)。特色乡土食品品牌的打造进一步挖掘了富阳本土的文化精髓,促进了“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