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撰文说,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生态文明的振兴。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探寻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径。
其一,依托城市,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格局中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不是强迫进入城镇的人口返回“空心村”,可结合乡村产业发展和人口居住情况,合理撤村并点,在发展中解决“空心村”问题。
其二,发展产业,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经济支撑。在第一产业方面,要立足于乡村资源和基础,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克服同质化,使产业发展与自然村落相融合。在第二产业方面,可立足城镇工业园区,依托乡村资源发展特色工业。在第三产业方面,可借鉴江苏昆山、浙江湖州的乡村建设经验,依托大城市需求,实施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其三,量体规划,通过“多规合一”形成科学合理的乡村开发利用空间。开展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时,既要立足长远,顾全大局,统筹城乡发展,也要充分听取村民意见,防止主观臆断或者千篇一律,统筹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其四,严格管控,通过乡村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倒逼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业是支撑。因此,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实现绿色兴村。
其五,加强建设,把厕所革命、垃圾和污水处理作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集中统一处置,加快实现乡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对于生活污水,要因地制宜地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
其六,共建共享,发挥村民和村集体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品德高尚、有经济头脑的乡贤以各种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其次,要建立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保障村民的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再次,要立足本土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其七,以点带面,全面、深入开展乡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展绿色农业,扩大“绿箱”政策的实施范围和规模;推行三权分置和产权流转机制,激发农村要素市场的活力;保护农村土壤环境,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