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让基层干部回归基层

  □张凡
  “村支书去外地跑生意了”“村主任外出放羊了”……近日,有媒体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些村庄或社区的干部虽然挂着书记、主任的头衔,却与群众接触较少,有些人甚至常年不在村中,靠“遥控”其他村干部或亲戚代为处理村中事务,群众办事找不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却背对基层”,类似现象引发不少人担忧。
  村干部身处基层,却责任重大。尤其是当下,从农业补贴到专项扶贫,再到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等,村干部的职责与群众的利益联系更为密切。村干部的工作态度如何,直接影响着农村工作的开展、农民权益的保障。
  眼下,一些基层干部背对基层,与群众渐行渐远,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村干部并非专职。他们在担任村干部的同时还从事农业劳动,或兼职从事第二、三产业,这本身并无不可。但一些人只顾忙自己的事情,不把村民诉求和集体事务放在心上,就背离了自己的选举承诺、辜负了村民的期待。近些年来,能人治村现象愈加普遍,有些人确实给农村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但有些能人也是大忙人,能力与精力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远离基层、远离群众的现象。
  另一方面,一些村干部在外部压力的驱动下,每天忙得团团转,但通常事务性工作多,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少;考核迎检、做台账、开会占用的时间多,与群众交流的时间少。
  让基层干部真正回归基层,回到服务民生的基层工作本源,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一“减”一“加”的工作。“减”,就是要松绑减负。要分清基层工作的主次,减少不必要的上级检查、考核等,为基层干部思想上减压,工作上减负,还他们以干实事的精力和时间。“加”,就是要加强管理。虽然大部分村干部没有职业化,但同样也需要完善相应的工作职责、道德要求,同时细化服务群众的相关奖惩措施等,引导基层干部更好地深入群众。
  一些基层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提醒我们在选干部时,不只选能人,更要选贤人,要把那些真正热心公共事务、关心基层发展、衷心为民办事的人选出来。同时,基层干部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摆正自己的身份,多为群众雪中送炭,而非为自己锦上添花。把基层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追求,把为群众办事当作一种信念来坚守,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与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治理呈现新变化,面临新挑战。怎样做好社区的流动性管理?如何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怎样为乡村振兴助力?这些问题的答案,亟待广大基层干部一往无前、永不懈怠地奋笔书写,也需要管理部门用好绩效管理的指挥棒,引导基层干部们真正为民服务,把力气花到点子上。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