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毛竹市场价不过十来块钱,取其一段,经过手工制扇艺人陈爱兴的手,加工成一把扇子,可以卖到4000元,甚至上万元。
陈爱兴的工作室——安吉鄣吴念风轩工艺扇经营部位于安吉鄣吴镇。工作室里,台面两边堆积着用来做扇骨的竹片,还有各式各样的工具,这里的每个角落,似乎都在表明主人与扇子的密切关系。“一把扇子由大骨、小骨、扇面三部分组成。”陈爱兴说,扇骨制作考究、工序繁杂,需要高超娴熟的技术,才能让竹扇松紧合适、收放自如。扇骨的样式主要体现在两端的大扇骨上,小扇骨作配合,形成造型。
陈爱兴拿来一把“7字形”、近一米长的大刀,刀柄固定在腰上,刀口朝外,大部分刀口用布缠住,只留下一尺多长的锋芒。“这叫扦边,将大骨的形状扦好,下端钻一个孔,在两块大骨中间串上14片小骨,再根据大骨的形状,削掉多余的小骨边缘。”陈爱兴用刀锋在事先剖好的竹片上削,布满老茧和刀疤的双手粗糙而有力。扦边完成后,陈爱兴要用锉刀锉去多余的竹头和边角。
制作小骨的过程很繁琐,得先用大刀铲去小骨多余的部分,直到厚薄均匀为止。再铲梢、收棱、浸水、捆扎后烘干定型。之后再度边、抛光、烫钉,一把扇骨才算完成,糊上扇面就可以出售了。“制成一把扇子,需要锯竹、剖竹、煮竹、晒竹、扦边、削边等100多道工序,快的话也需要三天。”陈爱兴说,因为手工制扇与机器制扇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制扇的工作台、垫木、锯子、刀头等,都是他根据实践自制的,具有唯一性。
扇骨决定了竹扇的品相、品质,因此在选料上颇为讲究。陈爱兴使用的毛竹材料需要6年生,节长9寸以上的毛竹才行。毛竹从山上砍来,经风吹日晒至毛竹皮泛黄,将长度30厘米以上的竹节锯断,移入室内放8年备用。
20多年前,做过木匠的陈爱兴为了学制扇进一家扇子厂打工,他从山上砍了6支毛竹,做成7把挂扇给厂里的师傅审核,合格了才得以进厂上班。在企业上班的15年时间里,他做过大挂扇、女扇,技艺增进了不少。“之后我就单飞了,打算制作中高档男扇。”离开了企业,陈爱兴没有经验,没有师傅,他便到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济南等十几座城市的博物馆,去寻找明清时代文人把玩的扇子,收集资料,回来自己琢磨、仿制。
如今,陈爱兴手工制扇已经很有名气,获得“首届浙江省工艺美术优秀人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想买他的扇子要先预定。而对制扇技艺他并不吝啬,只要肯学,便乐意传授。“以前在企业一天做100把,现在一年只做80把,就是要提高精细度,把浙派男扇做好。”陈爱兴说,接下来,他会把当地的昌硕文化元素融入扇头、扇骨、扇面上,助力打响安吉的文化品牌。
李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