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海宁夫妻收藏千方古砚办展览馆

  在观潮胜地海宁盐官,有一家占地1700多平方米的展馆,馆内藏有1800多方古砚,年代从汉到清,几乎就是一部完整的“砚史”。
  这家名为晴雨楼的藏砚馆长年挂着“全年开放,凭身份证可免费参观”的牌子。刷身份证进入馆内,一个跨越2000多年的古砚世界便呈现在眼前。
  晴雨楼的主人叫朱曙光,今年55岁。当过19年兵的朱曙光转业后回到了海宁。1989年,朱曙光的孩子出生了,在同一时间朱曙光也开始收藏古砚,在他眼中,那一方方抚摸过的古砚就像他的孩子一样。
  每一方砚台收集起来都不容易。2007年,朋友告诉朱曙光有一方古砚在市场上出现,朱曙光马上赶到,砚却被另一个藏友抢先买走了。那是一方宋代的歙砚,有一尺长,很难得,也是朱曙光手上没有的类别。他越看越喜欢,年年去那个藏友家里看这方砚。6年后,藏友被感动了,把砚转让给了他。“这些砚得来不易,如果没个固定的场所去保管、展览,它们可能会重新流散。”带着这个担心,朱曙光东奔西走,最后,海宁盐官观潮景区通过招商引资促成了藏砚馆落户,成为国内第一家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古砚专题收藏馆。
  朱曙光说:“每一个砚台都有积淀,每一个都是宝贝。”
  朱曙光夫妇过着简朴的生活,与价值不菲的藏品和面积偌大的晴雨楼极不相称。不断有企业和机构想要买下朱曙光的古砚乃至整个博物馆,但每次他们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朱曙光说自己不是商人,藏砚不是为了赚钱。“我收入的大部分都用来收砚和维持博物馆的运转了。”朱曙光说,虽然在办馆之前就对费用方面有思想准备,但实际情况还是超出他的想象。因为是免费开放,没有门票收入,刚建馆时,费用完全靠自筹。后来,非国有博物馆扶持政策出台,藏砚楼每年能得到政府财政9万元的补助,但缺口还是很大。
  就算年年往里贴钱,朱曙光还是坚持免费开放。“我不想把藏砚馆商业化。”只是,他想在馆内添置语音导游、触屏影像、多维成像等设备,因为资金的限制,一直没能实现。 张伟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