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温州这对夫妻记录生活“史书”

  “当时就想知道钱用哪儿去了,能省就省。”陈堃甫和陈淑华夫妻俩从1969年6月开始记账,只要涉及家庭收入开支的都记下来,至今已写下22本、近百万字的“家用账”。近半个世纪后,这些账本变成了一部温州普通居民家庭生活的“史书”,同时见证了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堃甫今年92岁,陈淑华85岁。1954年,婚后的两人为节约家庭开支,记起了“家用账”。陈堃甫是主要记账人,他在每一本笔记本上画出表格,标出日期、用途、金额等,并把不同的开支分门别类。令他自豪的是,记账后他们家从来没觉得钱不够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陈堃甫家一天的开支一般不超过10元,基本与食物有关。其中,每个月花在购买煤球上的钱不少。“180斤煤球4.59元”,仅从1978年的账本来看,基本每月都有一笔类似的煤球支出。陈淑华说,现在煤球炉、煤球早已成了历史。
  1982年10月,上海电视机厂引进的彩电生产线生产了曾闻名全国的金星牌彩电。那年,陈家的“家用账”上有这样一笔支出:“卖三洋电视机370元,取出家用610元,金星彩电980元。”陈堃甫说,这笔开支是买了一台金星牌彩电。彩电买来后,街坊邻居都过来看新鲜。这台彩电陪伴了陈堃甫一家近8年时间。
  这些账本同样记录了温州人出行方式的变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是温州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那时陈家的“家用账”上隔段时间就有“修车补胎”的记录;到20世纪80年代末,“三轮”或“车力”这两个词频繁出现在“家用账”上。陈堃甫说,那些年出门办事会乘坐人力三轮车,“车力”也是三轮车的意思;到20世纪90年代初,陈家的“家用账”上第一次出现有关出租车的记录:“1991年8月29日,出租车三轮8元至阿飞阿力家”。
  菲亚特,几乎是温州第一代出租车代名词。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人张朝荣在温成立一家出租车公司,并投放了9辆意大利菲亚特汽车,深受市民欢迎。当时温州人习惯把菲亚特称作“5块头”,据说是因在市区通行一般收费5元而得名。
  1998年5月13日,陈家的“家用账”上有笔“5块头”的开支。“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温州大桥快要通车了,就坐出租车去看一看。”陈堃甫回忆,第一眼见到温州大桥感觉颇有上海南浦大桥的神韵。
  今年3月17日,“家用账”有一笔89元的开支,陈堃甫在备注当中注明“网购”。这不是两位老人第一次接触网购。两年前,他们就开始网购衣服、牛奶等。“这样买东西,以前是想也想不到。”陈淑华笑着说。
  陈堃甫还算过近50年自家收入的变化:“仅现在的退休工资和五六十年前的工资相比,就涨了100多倍。”陈堃甫说,“家用账”他们还会一直记下去,他们希望这些账本能好好保存下来,让更多的人看看生活是怎么一天天变好的。
  温州博物馆馆长王亦武说,陈堃甫一家的这些账本很有价值,对研究几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民生活变化都有帮助。如果今后有机会,希望老人把这些账本捐赠给博物馆。
  周向勇 吕进科 朱婳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