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豪 通讯员 朱雷
本报讯 记者近日从杭州市农业“两区”建设暨春耕备耕现场会上获悉,今年杭州市粮食种植意向稳定,“菜篮子”基本能够满足本地需求。1-3月,市级菜篮子基地日均蔬菜上市量达到230余吨。
在余杭区瓶窑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一台台无人机整装待发,时刻准备着为周边农户服务;仓库里整齐地放置着有机肥、生物农药等春耕生产所需的物资……该中心的负责人莫建杭告诉记者:“我们可以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套餐式’服务,还能通过‘智慧农资’服务平台,为农户配送良种、农药等,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我们的服务。”
据了解,杭州市农业局下发了抓好2018年春耕备耕工作的通知,并制定了新一轮米袋子工程管理办法,萧山、建德、富阳等各区(县、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如桐庐县出台每亩补贴300元的政策,鼓励农户改种水稻,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可增加近万亩。余杭区制定出台了“惠农政策十条”,对稻麦种植50-200亩的大户,每亩直接补贴230元,复种指数1.5以上的每亩再补贴50元;种植200亩以上的大户,每亩直接补贴350元,复种指数1.5以上的再补贴100元。与去年相比,每亩补助金额提高了150-200元。
杭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国家连续3年下调粮食收购价格,而农资、土地租金、劳动力成本普遍上涨的新情况,通过地方出台政策,提升种粮大户种植信心,是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截至2017年,该市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703个、84.62万亩,种粮50亩以上的大户已有1190家,面积27.03万亩;高产攻关田最高单产突破1000公斤,全市百亩以上的示范方平均亩产达745.2公斤。接下来,该市将建设10个市级百亩粮食高产示范方,还将拿出1000万元,启动提标改造一批建设时间早于2014年,建设标准低于2000元/亩,基础设施损毁较严重的市级粮食功能区。
在狠抓“米袋子”的同时,该市还进一步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今年,杭州市按照国务院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要求,下发了“考核任务分工方案”,针对生产能力、市场流通能力、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调控保障能力和市民满意度5个指标进行考核,提升“菜篮子”工程整体水平。
近年来,杭州市“两区”建设不断融入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互联网+”、融合发展等新理念,推动了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据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2016年的得分达86.71分,有15项指标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