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凌紫
本报讯 4月9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破人才成长的天花板,我省目前尚未设置正高的11个职称系列,将全部设置到正高级,并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特点细化设置职称专业类别。
原有职称评价标准中,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存在“一刀切”的问题。省人力社保厅副厅长宋云峰指出,此次职称制度改革,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突出对创新能力、工作实绩的评价考核,向基层一线倾斜,对外语、计算机和论文不作统一要求,对论文要求从工作和岗位实际需要分别对待。对不同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注重对行业发展规划、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实验报告等成果形式的评价,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
“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条件。鼓励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厂房工地,在火热的基层一线建功立业。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真正实现‘干什么、评什么’,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宋云峰说。
如何为一些学历不高但实际能力强的人才提供上升通道?此次职称制度改革将打破资历限制,对取得重大“标志性业绩成果”的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给人才“一鸣惊人”的机会。
此外,新引进的海内外人才、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在我省合法就业的外籍和港澳台人才,今后不仅都可以参加职称评审,甚至可以根据实际能力业绩,破格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