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防控形势严峻 重在“三个转变”

我省打响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控战

  □本报记者 王美华
  本报讯 3月12日,细雨蒙蒙。在位于诸暨市山下湖镇新桔城村的一片稻田内,植保技术人员正在展示双季稻种植区翻耕灌水灭蛹作业,这是水稻二化螟综合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全省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控现场会正在这里举行。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变革和主治药剂防治效果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水稻二化螟田间虫口基数逐年上升,成灾风险不断加大,对我省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2017年,二化螟造成我省水稻产量损失1.45万吨。据省植保检疫局最近对诸暨、温岭、苍南、瑞安、象山、余姚、永康、龙游等县(市)调查,今年二化螟冬后残留虫量与去年相近,平均每亩2.5万头,其中永康、象山有的田块超过10万头,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会议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勇于“虫口夺粮”,科学有效地牢牢把握防控主动权,坚决打赢水稻二化螟防控攻坚战。要把品种的抗病虫能力作为品种审定的重要依据,注重高产栽培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融合,实现绿色增产;要指导农户合理布局、适时播种、健身栽培,提高水稻抗避病虫害能力,加大灌水翻耕杀蛹技术的推广力度;要改进收割机械,降低留田稻桩高度,减少越冬虫量,并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要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药以及篡改病虫情报等违法行为。
  会议强调,做好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控工作,事关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事关我省农业绿色发展全局,各级农业尤其是植保检疫部门要主动适应种植作物多样化、经营主体多元化、农业生产物联化等新形势,在重点作物、服务重点和服务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即加快推进重点作物由粮食为主向粮食和经济作物并重转变,服务重点由传统对象为主向新型经营主体与传统对象并重转变,服务方式由传统技术向现代科技转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