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公厕“五星级”“方便”更文明

  □本报记者 程益新
  本报讯 大年初六,记者到开化县芹阳街道办事处山甸村村民段东根家喝喜酒。与以前不同的是,今年的老段再不用发愁满满一院子的客人“方便”不方便了,因为村里最大的公厕离他家直线距离仅30米。
  公厕离家这么近,有的人可能不喜欢,但老段挺开心的。“一点味道都没有,不信你去瞧瞧呗,这可是上过报纸的五星级厕所。”言语间,段东根颇有些骄傲。
  记者怀着好奇心前去一探究竟。公厕门上方由树根制成的“公共卫生间”五个字,很有设计感,与白墙黑瓦的外墙建筑相得益彰。走进公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农耕图和一幅夜景图。公厕内部除了男、女卫生间,还有第三卫生间、管理间和工具间,烘干机、洗手液、厕纸等一应俱全。第三卫生间里配备了成人和儿童两种规格的卫生设施,而且兼具母婴室的功能,妈妈们可以在这里给婴儿换尿布。
  “厕所有专门保洁人员定时清理,村妇联每天都会检查,我也每3天巡查一遍。”山甸村村支书邵伟明是村里的河长,也是村里6个公共厕所的“所长”。他拿出手机扫了一下贴在厕所外墙上的二维码说,每次检查他都要扫码签到。
  山甸村公厕于2016年开始陆续投入使用。“我们村户籍人口只有9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却有3000多人。”邵伟明说,山甸村是个城郊村,流动人口多,当时县里提出建公厕时,有村民担心公厕建在自家边上,会影响环境,有一些不情愿。“现在看到公厕的卫生搞得比许多村民家的厕所还要好,边上的村民都挺开心的。”“以前公共厕所不但卫生状况差,而且墙壁上乱涂乱画、乱贴小广告很多,现在公厕这么干净,很多人上厕所也文明多了,烟蒂、厕纸乱扔的几乎没有。”公厕保洁员段建萍告诉记者,随着公厕环境的变好,不但方便了村民,也改变着很多人的习惯。
  据了解,自2015年启动“厕所革命”以来,开化县累计拆除旱厕5823座,新建、改建各类生态公厕1012座,其中农村生态公厕866座,基本形成城区、景区和行政村生态公厕全覆盖。
  “改造公厕不能只抓硬件建设,更要注重文明如厕习惯的养成。让公厕成为树立文明新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发力点。”开化县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