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宛诗平来稿说,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要求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自2018年起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通俗点讲就是离任要审计“生态账”。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地方领导的离任审计,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至于干部在任期内的“生态账”如何,当地环境是得到了保护和改善,还是趋于恶化与破坏,通常不在审计之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立“离任审计‘生态账’”制度,对离任领导干部在审计“经济账”的同时,也要审计“生态账”,既是对审计职能的修补与完善,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效路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规定》只规定了如何审计“生态账”,并未明确如何追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众所周知,审计的威力在于结果的运用,如果只审计不追责,审计的意义就难以真正体现。简言之,“生态账”既要审计更要追责。只有把“生态账”算得更精准,把审计结果运用得更高效,将“生态账”与“官帽子”联系起来,才能倒逼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环境污染举报奖励多多益善
在“靖江毒地”事件发生两年多后,江苏省靖江市政府开出一张30万元的支票,用于奖励“毒地”污染举报人周建刚,这个数字创下国内环境污染举报奖励最高纪录。
环境研究者于平在《新京报》撰文说,饶是如此,这笔创“纪录”的奖励,其实仍难完全“解渴”。毕竟,最严环保法实施之后,对于污染企业的处罚金额已翻了十倍百倍,但举报人所能获得的奖励依然微薄。
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建立重奖举报制度来助力。因为污染治理不是政府一家的事,尤其是在现今,环境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环境执法不可能对每个污染现场及时覆盖。而通过重奖举报,激励公众参与,则能弥补执法能力的缺陷,让环保部门摆脱“单打独斗”。
在“毒地”修复中,公民举报同样作用不可小觑。现实中,许多“毒地”的修复往往存在猫腻,比如为了省钱而简化修复方案,比如操作不规范而导致二次污染等,有的还搞层层转包谋利。
30万元重奖“毒地”举报人其实并不多。要知道,周建刚举报的这块“毒地”有24个篮球场大,给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损害简直不可估量。也正因此,污染方曾私下找周建刚,想花两千多万元买回这块地,但遭周建刚拒绝。
要想激发更多民众举报污染的热情,对于涉及“毒地”等环境污染的举报,奖金不妨再大幅度提高,哪怕数以百万计、千万计,也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