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
随着国家对新选拔任用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的进一步重视,一些地方对基层工作经历年限作了明文规定,或对有基层工作经历者予以政策倾斜。在此背景下,许多公务员积极到基层广阔天地增长才干,但同时也出现为了“攒”基层经历而“混基层”的现象。
应当看到,多数下基层挂职的干部非常珍惜组织给予的锻炼机会,安心挂职、扎根基层、情系群众、踏实工作,在基层群众中赢得了口碑。但也不可否认,确实有少数挂职干部更看重基层“镀金”色彩,没有真心实意、脚踏实地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有的“早上露个脸,整天不见影”,有的“名为下乡调研,实是游山玩水”,有的“见好事高兴事就揽过来,逢难事烦心事就推出去”,有的“既不惹事,也不干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显而易见,这些挂职干部“混基层”的表现,不仅与组织与基层群众的期待相去甚远,让自己失去了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更伤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心。正如长期调研基层干部状态的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学平所说:“镀金干部‘假装在基层’等现象,违背了公平,违背了党和政府推动干部下基层的初衷,扭曲了党和政府选人用人的政策。”
为防止挂职干部怀着“镀金”心理“混基层”的现象,必须多措并举。对派出单位而言,首先必须把好教育关口,教育挂职干部要吃苦耐劳,尽心尽力,自觉维护派出单位及自身形象。其次要加强日常管理服务,及时了解他们在基层的工作、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基层工作。另外须强调的是,派出单位不能随意缩短干部的挂职锻炼时间,以免影响实际效果。对基层所在地来说,则要帮助挂职干部尽快了解、熟悉、适应工作环境,给任务、压担子、强考核,如此,才能督促挂职干部转作风、重实干,自觉放下身段、扑下身子,求真务实、破解矛盾,从而不断增强其做基层、群众工作的本领,提高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攻坚破难的水平。
总之,要发挥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应有的作用,要上下联动,加强管理,突出考核导向,坚持实绩说话。如此,下基层挂职锻炼的制度才有可持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