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扶贫成效看统计更要问生计

  □陈发明
  数据显示,西部某贫困县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以上,然而一位上级领导在该县下乡调研时发现,供水设施虽接到了群众家里,但拧了几十个水龙头却只有一个出水。原因是山区村落缺乏二次供水加压设施,水压不够。这位领导无奈地说:“看来只统计了入户率,没有统计吃水率”。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这个县暴露出来的问题并非个案。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整合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但也有一些地方,钱花了很多,事也办了不少,统计数据非常亮眼,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比如,易地扶贫搬迁,有的地方只专注“易地”这个措施和“搬迁”的表面结果,却忽视了“扶贫”的根本目的,虽然房屋建成率超九成,入住率却不到一成,就是因为没有配套产业,贫困户搬出来待不住,不得不回到老地方。再如产业扶贫,一些地方牛羊存栏数很高,但没为贫困户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导致牛羊养得越多越赔钱。此外,还有扶贫贷款集中使用等问题。
  以上问题反映出,个别地方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工作不深入、不扎实,片面看重统计数据,没有真正关注贫困人口生计,还不同程度存在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现象。而且,此类问题在深度贫困地区相对较多,因为这些地区往往自然条件更加恶劣,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致富渠道也不多。在这种复杂情况下,仅靠资金投入和普惠政策还远远不够,需要做细致深入的“统计报表”和“业绩考核”上体现不出来的“量身定制”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脱真贫、真脱贫,需要资金投入、建设成果、政策落地等方面的统计数据来作决策参考和宏观依据,同时也离不开以群众的衣食住行、家庭收支、精神面貌等日常生计来检验工作的微观效益和业绩成色。比如,“两不愁三保障”这个脱贫基础指标中的“保障义务教育”,不是说投了多少钱、修了多漂亮的学校,贫困家庭的孩子就能自动完成学业,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在硬件设施一流的情况下,让留守儿童的心灵健康成长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问题。
  因此,在扶贫统计数据的收集中,一方面要有更加务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要让数据统计延伸到贫困户日常生计的末梢,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不要本末倒置,把施策过程当作最终目标。统计数据接地气,印证的结果才有说服力;干部工作越细致,群众的获得感才越真切。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