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协同共进吹响乡村振兴号角

  □孙兆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问题重视的延续和创新。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程郁表示,乡村振兴需要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推进,只有各方共同努力,补齐短板,才能推动乡村的繁荣振兴。
  程郁说,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性战略,需要农业产业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社会发展协同推进。突出强调的是生产、生活、生态、社会的全面发展。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投入的不均衡,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居住环境较差、公共服务保障不足、产业配套设施与服务缺乏,农业与农村发展面临多重短板。
  因此,乡村振兴要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建设。各个部门、各方力量要齐头并进,补齐短板,使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获得整体性改善,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以丰富的创业就业凝聚人、以优美宜人的环境吸引人,把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美丽新乡村,推动乡村繁荣振兴。
  那么,新时代下农业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在哪儿?程郁表示,新时代乡村的振兴发展必须围绕“产业培育、环境改善、人才培养”三条主线,协同配套推进。“产业培育”是振兴乡村的关键和重点,“环境改善”和“人才培养”要围绕服务于产业来推进,只有产业发展,才能带动持续的环境改善和人才培养。
  同时,要立足于乡村的资源环境优势,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积极促进优势产业的集中连片、规模化、集聚化经营。协同规划产业上下游衔接布局,使产业能够通过适度集聚降低成本、循环生产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产业链延伸拓展获得产品的增值。
  另外,农村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制约因素是人。当前农村不仅缺乏以新技术、新思维推动农村发展的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同时也缺乏各类专业人才。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需要推动我国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和方式的改革。
  首先,农业专业院校和研究所在培养学生的农业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突出强调学农、爱农、奉献“三农”的职业精神。应将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农村的各种社会实践中去。
  其次,需要加强对当前“三农”工作队伍的爱岗敬业教育,让每一个“三农”工作人员认识到当前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并进一步完善“三农”工作人员基本收入保障和奖励激励制度,增强“三农”工作人员为农工作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再次,要积极推进对基层务农人员的再培训,为各类一线农业生产者提供学习新技能、新知识、新理念的机会,不断提升其农业专业经营能力;加大对农业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奉献农业的荣誉感和社会对农业人才的关注度。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