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新型农作制度模式50例①

  •   编者按:近年来,我省围绕粮食稳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于创新和推广水旱轮作、粮经结合、立体种养等生态高效农作制度。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累计推广旱地多熟和园地套种等各类新型农作制度面积80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0余亿元,建立省级示范点175个,涌现出一大批稳粮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新型农作模式,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前,由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组编的《新型农作制度50例》一书出版。该书总结、提炼了全省农作制度创新示范点的新模式,收集了四大类50种理念先进、生态高效、可复制可推广的代表性农作模式。本报将逐期介绍这50种新型农作模式,供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主体参考。
    第一篇 立体种养(第1/11例)
    稻鱼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
      我省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早在1200多年前,农民就创造了稻鱼共生种养技术,并诞生了“尝新饭”“祭祖祭神”“青田鱼灯”等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也是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全省稻田养鱼面积20万亩,主要分布于丽水、温州山区县(市、区),嘉兴、湖州等水网平原也有少量发展。
      稻鱼共生是典型的稻田综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能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种粮效益。但传统稻鱼生产方式存在着单产低、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产业体系落后等问题。随着水稻超级稻、旱播稀植、精确施肥、新型肥(饵)料等新技术推广以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要求,传统稻鱼共生技术条件不断创新。
      近年来,根据传统稻鱼共生模式,以“改进稻田基础设施,适控水稻种植密度,投放大规格鱼种,合理施投肥饵,逐步提升稻田水位,平衡健康种养”为核心,集成创新了稻鱼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
    产量效益
      稻鱼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在浙南山区根据水稻生产情况,有“单季稻鱼共生”“再生稻鱼共生”两种类型。一般水稻亩产量400-550千克,鲜鱼产量50-150千克。以平均亩产水稻450千克、鲜鱼75千克,按稻谷4元/千克、鲜鱼60元/千克计算,亩产值可达6300元,扣除亩投入成本3005元,亩纯收入3295元。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免用除草剂,少打农药2-3次,减少农药用量40-60%,减少化肥用量30-50%,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
    茬口安排
      稻鱼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在茬口安排上,主要考虑水稻种植和田鱼放养时间,尽量延长稻鱼共生期,以提高稻鱼产量。根据浙南山区水稻生产季节特点,茬口安排如下:
      1.单季稻鱼共生
      单季水稻育秧安排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定植安排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收获安排在9 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田鱼苗一般在水稻移栽后一个星期左右放养,田鱼收捕时间可在水稻收割前或后,根据田鱼上市大小要求捕获,可贮塘分批上市。稻田冬季可种植冬季作物或续养田鱼。
      2.再生稻鱼共生
      低海拔(400米以下)山区稻田,可种再生稻与田鱼共生。再生稻的头季于3月20日左右播种,4月20日左右移栽,8月中旬收割头季稻,11月上旬收割再生稻。田鱼于水稻移栽后一个星期左右放养,田鱼收捕可根据田鱼上市要求,捕大留小,可捕获两次,第一次在头季收割前,第二次在再生季收割后。
    关键技术
      1.田块基础设施要求
    (1)选好田块。田块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能力要强,并且不渗漏。(2)田埂加宽、加高、加固。要求田埂高50厘米以上,宽30厘米以上,坚固结实,不漏不垮,最好能够硬化。(3)开好进、排水口。在进水口或投饲点搭棚,为鱼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做好防鸟害工作。
      2.种子种苗选择
    (1)稻种选择。根据稻鱼共生的特点,选择株型紧凑、抗病虫能力强和耐肥抗倒的高产杂交品种。如“中浙优1号”“国优9号”等。(2)田鱼选择。大规格夏花品种,以“青田田鱼”“瓦江彩鲤”为好,规格要求田鱼苗100-200尾/千克;冬片田鱼苗10-20尾/千克。
    青田县农作物管理站 邹爱雷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 怀 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