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日前在杭举行。与会代表观摩了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农光互补”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基地和海宁宏欣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光互补”桑黄栽培基地。
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是我省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之一。该技术是按照“机器换人”“空间换地”“专业制棒”的思路,应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参数,结合机器、装备和设施,在食用菌生产的前端——菌棒制作(培养)环节实现集约化生产,从而大幅降低食用菌生产者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近年来,该项技术在我省发展势头良好,其中庆元、武义、磐安、松阳、海宁、衢江等地发展较快,专业化生产供应菌棒的比重稳中有升。目前,全省已有200余家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服务)主体,年生产规模达2亿余袋。据调查,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可使制棒成本大幅下降,每棒可降低0.24元,降幅达13%,食用菌的单产水平提高约10%。
除降低生产成本外,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还有利于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衢州市衢江区、海宁等地的菌棒工厂化生产主体创新服务方式,提供接种发好菌的菌棒、菌料,引导养猪户改猪棚为菇棚,发展食用菌产业;磐安、海宁等地采取“五统三分”的发展新模式,即统一租地、统一建棚、统一制棒,统一技术,分户承包、分户采摘、统一销售、分户结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2015年起,我省每年建立一批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示范点,3年来全省累计建立示范点36个。同时,安排了一批示范项目,重点给予扶持。这些示范点、示范项目生产条件好、技术先进,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如磐安的富盛家庭农场、海宁的长啸股份经济合作社,成为全省各地食用菌生产户可看可学的典型。
省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表示,今后我省将进一步加快推广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一要进行集约化、规范化、安全性生产,创新“1+N”的推广模式;二要升级改造菌棒厂的生产设施,更新设备,提高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水平;三要以菌种安全性和机械稳定性为重点,完善技术标准,形成“一个标准、一张模式图、一张光盘”的推广模式;三要依托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团队的技术优势,结合生产实际,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技术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民。
省农技推广中心 陈青 文/摄
图为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员工正在生产车间内拌料装袋、生产食用菌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