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扶贫当从供给侧发力

——从调查发现的三则扶贫案例说起

  □王东京
  搞市场经济容易出现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市场失灵的结果。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除了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公正,再一项职责,就是提供公共服务与照顾穷人。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如是说,笔者也如是看。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十分赞成中央提出的扶贫攻坚政策。对于怎样扶贫,笔者一直在思考。特别是前些日子,笔者在西南地区调研,了解到一些情况,既令人困惑,也引人深思。
  案例一:某村东、西两头住着两户人家,村东那家男主人外出务工多年,前年用务工收入在县城买了套房子,因没钱装修至今未能入住。村西那家男主人这些年一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去年底他家却被确定为贫困户,政府给他买了房子,还进行了装修。东头的那家觉得不公平,质问县干部:扶贫到底是鼓励勤劳,还是鼓励懒惰?
  案例二:某乡有两人是堂兄弟,堂兄遵守国家计生政策,只生一个孩子,加上夫妻俩勤俭持家,生活温饱无虞。堂弟却违反国家计生政策,生了4个孩子,由于负担重,生活拮据。年初堂弟被确定为扶贫对象后,政府给钱给物,一下子日子过得比堂兄家还滋润。于是村里人议论:这样扶贫岂不是鼓励违反国家政策?
  案例三:某老人有3个儿子,都有固定收入,而且都在县城买了房。5年前,3个儿子将老人接到县城同住。可当地扶贫政策出台后,为享受扶贫政策,3个儿子又将老人送回乡下。由于乡下房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有一次上面派人检查,看到老人住着破房子而未被列入扶贫对象,于是立即责令当地政府整改。有人问:这不是鼓励人们争当贫困户吗?
  对上述案例,笔者感到很困惑。后来,笔者到贵州六盘水调研,通过为期4天的实地走访,发现当地不存在类似情况。原来,六盘水的扶贫措施与别处不同,不是贫困户需要什么政府就给什么,而是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帮助贫困户脱贫。要指出的是,通过“三变”改革扶贫,着力点是在供给侧而不是在需求侧。着力点不同,扶贫效果当然不同。
  顾名思义,从需求侧扶贫,针对的是消费需求。这种做法,学界通常称为“输血型”扶贫。事实上,上面列举的案例,就与这种“输血型”的扶贫方式有关。如果贫困户缺什么政府就给什么,贫困户能坐享其成,人们怎会不争当贫困户?
  与需求侧扶贫不同,供给侧扶贫是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立足于“造血”。事实上,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些年学界一直有争论:有人主张“效率优先”,有人主张“公平优先”。而六盘水的经验证明,公平与效率并非截然对立,处理得好,效率不仅不妨碍公平,相反可以促进公平。
  较早主张“以效率促公平”的学者,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他的观点是,政府照顾穷人不应养懒汉,应鼓励穷人自己创造收入。当然,主张扶贫从供给侧发力,并非完全不能从需求侧扶贫。比如对孤寡老人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当然要从需求侧予以补助;对那些勤奋劳动,但由于特殊原因致贫的家庭,也应从需求侧给予照顾。但要特别指出的是,对那些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的人,政府只可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切不可顾此失彼,造成新的不公平。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