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法制

一批民生新规9月落地

送外卖时敲门要轻、月子中心24小时受理投诉、民办学校收费要公示……

  •   外卖配送员到达消费者家门口时,应轻声敲门;月子机构及其经营场所应24小时受理投诉;民办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要向社会公示……步入九月,全国一批民生新规正式落地施行。
    外卖有了“紧箍咒”
      时下,外卖点餐已成了流行趋势,外卖配送服务随处可见。此次实施的《外卖配送服务规范》,使外卖配送有了更加具体细致的执行标准。
      根据规范,外卖配送机构应具备企业法人资质,且具有固定办公场所和规模化的配送队伍;还要求商户应在消费者下单后10分钟内确认订单,外卖配送员应在外卖配送服务信息技术平台派单后5分钟内接单。
      同时,《规范》对外卖配送细节也作了规定,如外卖配送员到达消费者家门口时,应轻声敲门,若无人响应,应电话或短信联系消费者;不应进入消费者家中;不能有收取小费或有其他不文明举止。
      针对规定中“不允许配送员进入消费者家中”一条,外卖骑手小沈说:“这是约定俗成的,根本不需要特意规定。”至于“轻声敲门”,外卖员表示有时候客户听不见敲门声,打电话又不接,确实有大声喊叫的现象。说到收小费,不少外卖小哥表示,自己从事这份工作以来还没碰到过。而对于《规范》指出的外卖配送员应在5分钟内接单,小沈说道:“外卖送晚了还会遭投诉呢,接单这种事情,关系到我们的薪水,哪里会拖延?”
      杭州“饿了么”外卖负责人表示:“其实早在新规实施之前,我们就规定了具体的公司内部准则。比如,商户们不超时接单,不能跟客户争吵;骑手送外卖时不逆行,不闯红灯,要具备健康证等。”
      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2.95亿,消费者平均每天“吃掉”近10亿元的外卖。外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配送服务迅猛发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近日起实施的《外卖配送服务规范》,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行业规范的空白,可以更加有效地保障配送服务质量,推动外卖市场有序发展。
    “伺候月子”有了统一标准
      同样,自9月1日起施行的还有《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全国4000多家月子护理机构将实施统一标准。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能力大幅提高,特别是我国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后,专业的母婴保健服务、月子护理机构需求与日俱增,母婴保健服务行业亟待规范。此次“标准”规范的是月子中心等为顾客提供非医疗性服务的母婴保健服务机构及其经营场所。标准明确服务的种类根据服务对象分为四个阶段:备孕保健、孕期保健、产后保健、婴幼儿保健。标准中强调,由于母婴群体的特殊性,要求实施24小时值班制,以确保服务安全。
      该标准还从投诉反馈、意见处理等方面给出了相关规定。例如,规定月子机构及其经营场所应在显著位置设立投诉电话、意见簿等记录投诉的方式,在24小时内受理投诉,并在5个工作日内采取有效措施处理顾客投诉。
      据了解,杭州目前的月子会所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作坊式月子会所,一类是依托医院的月子会所,还有一类则是独立经营的月子会所。“我身边有很多二胎妈妈,希望这次施行的标准能让月子中心更规范,我们也省心了。”正在坐月子的孙女士说。
      近年来,由于缺乏行业准入规则和规范监管措施,母婴保健服务行业浮现出诸多问题。“该标准的出台,将实现母婴保健服务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其经营场所也能为消费者持续地提供规范化服务。”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刘玲说。
    民办教育严把关
      9月1日起施行的还有《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根据新规,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
      此外,新规还明确表示,民办学校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要根据办学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向社会公示,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民办学校收取的费用应该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改善办学条件和保障教职工待遇等方面。
      新规落地,能否掀起行业新风?实际效果如何?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肖淙文 孙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