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浙江农业科技创业创新结硕果

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六成

  □本报记者 李军
  本报讯 “去年,我种植的早稻以最高亩产747.85公斤和平均亩产713.84公斤的成绩,双双创下了浙江早稻单产和百亩方单产的新纪录。今年受天气影响,产量略有降低,但仍然比周边农户要高,‘中早39’这个品种真不错。”说起早稻连续高产的秘诀,诸暨市康苗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詹康生将首功记在了所选用的品种身上。
  詹康生口中的早稻品种“中早39”,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即使遭遇低温与长阴雨的多灾天气,一般仍可达到500公斤以上亩产。
  詹康生的种粮经历,可谓是近年来我省科技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江水稻育种科研单位潜心研究,育成并推广了“中早39”“中嘉早17”等一批高产优良品种。正是得益于这些良种的普及推广,越来越多的浙江粮农实现了增产又增收,尤其是早稻单产,近年来已三次夺得全国第一。
  科技助力浙江粮食生产,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方面的作用同样显著。比如茶叶,茶叶是浙江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山区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众所周知,茶叶又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茶叶产业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其提升壮大的一大瓶颈。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换人”在茶产业领域的不断推进,正在有效缓解这个问题。
  又比如甜樱桃,这是浦江县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特色产业。甜樱桃果实大、品质好、耐贮运,原来主要产自我国北方地区。浦江县长丰果园在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试验基地,通过多年试验,引进甜樱桃品种近百个,筛选出了“江南红”“浦江红”“长丰一号”“朝阳一号”等几个适宜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品种,总结出了“南方甜樱桃适栽品种关键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创新和集成,不仅让甜樱桃实现了北果南移,而且发展成为一个致富当地农民的特色产业。目前,仅浦江县的甜樱桃种植面积就达2800亩,年亩产值可达到3万-5万元。
  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创新,积极推进良种与良法的集成配套,着力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开发,取得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目前,浙江杂交水稻、常规早晚稻、油菜、番茄、花椰菜、豇豆等作物品种选育居全国先进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2%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