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浙江种植业

淳安:加快转型升级 打造“生态健康菇业”

  •   近年来,淳安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稳步发展食用菌产业。自2006年开始试验并大力推广桑枝栽培黑木耳,以桑枝栽培为特色的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淳安农业又一新兴产业。目前全县食用菌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在2000万袋,产量1万吨,产值超亿元,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显著作用。
    结构不断优化
      为加快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淳安县不断引进食用菌新品种,栽培品种从相对传统的黑木耳、香菇向多品种转变,逐步形成以黑木耳、香菇、秀珍菇、杏鲍菇为主,桑黄、蛹虫草、灵芝、绣球菌、羊肚菌、茶树菇、猴头菇、白参菇、竹荪、大球盖菇等为辅的多品种格局,季节菇和反季节菇、木腐菌和草腐搭配菌,产品逐步实现四季供应,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基地渐成规模
      鼓励适度规模发展,扶持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菇棚和生产设备提升改造,淳安县先后建成年栽培50万袋以上食用菌规模基地15个,其中年栽培700万棒以上的工厂化食用菌企业2家,建立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食用菌精品园2个、省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杭州千岛湖沪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工厂化食用菌企业,日产杏鲍菇8吨,生产标准、稳定、可控,产品生态、安全、营养,成为2016年杭州G20峰会食材供应基地。反季节秀珍菇标准化生产基地7家,全面应用网格化栽培、虫害绿色防控等反季节秀珍菇高效栽培技术,年产反季节秀珍菇1500万吨,占据大半杭州销售市场,干岛湖金溢农食用菌专业合作杜“金溢农”牌秀珍菇获得2017年浙江省精品果蔬展金奖。
    资源循环利用
      淳安县还积极尝试并推广利用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生产原材料从原有桑枝条发展到桑枝条、玉米秆、玉米芯、山核桃蒲、板栗蒲、桃李枝条等多材质利用。立足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淳安县示范推广“黑木耳—单季稻”、“桑园—黑木耳”、“毛竹—竹荪”等菇粮、林菌套作高效栽培模式。做好菌渣多级利用,探索形成了“桑—菇—沼—稻”、“桑枝—食用菌—有机肥”等循环生产模式,目前全县规模基地菌渣全部实现回收再利用,制作成有机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探索出一条生态菌业、特色菌业发展之路。
    转型升级催化
      淳安县在食用菌生产中,注重延长产业链,致力全产业链开发。一方面强化新品种引进,蛹虫草、人工袋栽桑黄、羊肚菌、绣球菌、灰树花等新、奇、特、稀食用菌新品种陆续栽培成功并规模化生产,产业活力进一步提升,并积极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食用菌产业(桑黄)食字号执行标准与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产品逐步向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领域拓展,保健菌业发展初显成效。另一方面强化产品开发,沪阳农业在生产杏鲍菇鲜品的基础上,开发出杏鲍菇脆片等即食休闲产品,千岛湖太马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虫草培养基(大米)酿成虫草酒,杭州千岛湖兴宝菇业专业合作社将绣球菌超低温冷冻干燥制作成可吞服粉剂,极大地提高产品了的附加值,提升产品档次。第三强化农旅融合。沪阳农业“蘑菇部落”、蘑菇DIY菌包,兴宝菇业“乡野大作战”,把食用菌特色生态栽培与健康食品、菇文化、观光采摘旅游结合,引导消费,拓展了食用菌产业功能。淳安县食用菌基地
    食用菌产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