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诗平
在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徐慕社区杨家村一幢农家小楼门前,一块“养老示范户”的标牌特别醒目。这户人家的主人叫童道云,曾在城里做保姆,是村里第一个把城里老人接来自家养老的,这位老人已跟随她生活了4年。在南京,这种“城市老人寄养农家”的养老模式很受欢迎,风光秀丽的杨家村俨然成了“养老村”。
一方面,是人口日益老龄化;另一方面,在城市化大潮下,人口流动、家庭小型化大大冲击了传统的代际抚育功能。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49.7%。如何在新形势下解决好养老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城市老人寄养农家”不失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积极尝试。
事实上,“城市老人寄养农家”好处多多:农村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可以节省一笔“养老费”;乡下空气新鲜,生活节奏缓慢,是颐养天年的好地方;老人们可干一些轻体力活,比如种菜、养鸡,既锻炼了身体,又能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
笔者就曾听说过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虽在城市养尊处优,但身体一直不大好,想到乡下换个环境。刚到农村时,她因生活不习惯,整天无所事事、闷闷不乐,后来在村里人的开导和帮助下,学会了种豆养蚕,春天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挖笋,夏天和邻居打着蒲扇乘凉看星星,秋天采菊花,冬天用旧火炉取暖……融入乡村生活后,她的身体比以前硬朗了许多,心情也非常愉快。
当然,“城市老人寄养农家”还需要软硬件设施配套。因为与城市相比,当下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文化娱乐生活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对于那些疾患缠身的老年人来说,会有许多不便。因此,我们呼吁相关各方,在政府主导下加大投入、强化服务,解决好“城市老人寄养农家”的各种具体需求,让城市老人在农村住得习惯、住得安心、住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