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种业

实现种质资源可持续共享利用

  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是丰富我省农作物基因库的重要途径。我省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涉及粮油、蔬菜、茶树、果树、桑树、食用菌、药用植物等种类,目前已建成西湖莼菜、水生蔬菜、马铃薯、薯芋类等种质圃4个,果树、茶叶、中药材小型种质圃15个。调查收集了大田作物种质资源2000余份,入库(圃)保存了种质资源1192份,繁殖更新了种质资源529份、鉴定评价和保护了种质资源103份,分发优良种质资源100多份,创新种质资源26份。
  据省种子管理总站介绍,这次行动重点还要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对普查与征集、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鉴定评价与编目等数据、信息进行系统整理,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建立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库和编目数据库,编写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报告、系统调查报告、种质资源目录和重要作物种质资源图集等技术报告,完善种质资源数据库和网上数据查询平台,为科研育种和农业产业化开发提供交流与共享利用平台,实现种质资源可持续共享利用,全面提升我省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力争到2020年,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利用和管理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政策法规基本完善,管理工作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健全,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种质资源工作位列全国先进行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