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乡村游不能千村一面

  □赵永平
  春节期间乡村游火了。不少城里人选择到农家过年,体验民俗,感受年味,多地乡村游客流创下新高。红火背后难掩缺憾,有游客抱怨,“村头吃饭、棚里吃果”,除了吃就是吃,乡村游变成“吃饭游”;也有人吐槽,高大上的生态园,一模一样的人造“古街”,缺了乡土味道,没了乡村特色。
  这折射出乡村游的成长烦恼。多年快速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促农增收的新业态。然而,一些地方扎堆上马乡村游,农家乐、豆腐房、采摘园成了千篇一律的标配;有的地方模仿别人的景观,砍树填湖、拆古建今,丢了泥土气息。
  当前,伴随消费升级,城里人的需求变了。他们走进农村,不光为了观光、吃饭,还有运动休闲、养生养老、乡村体验等多元化需求。顺应市场变化,乡村游亟待提档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简单形态,向多元化、休闲化、综合化转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举措,为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动力。
  什么样的乡村游更有生命力?
  乡村游核心就是“乡村”二字,应保持其“原汁原味”。各地农村“千村千面”,有的特在文化、特在生态、特在产业,许多村庄形态是千百年形成的,有深厚的内涵和积淀。要防止一哄而上,搞形象工程,建得村不像村、城不像城。乡村游要科学规划,既尊重农耕文明,又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真正把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农业特色有机结合起来,让更多游客体验与众不同的乡村韵味。在此基础上完善交通、卫生、食宿等设施。这样,乡村游才有持续的吸引力。
  乡村游是分享式、体验式旅游,要注重游客个性化需求。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发挥市场力量,私人定制适应不同游客群的旅游产品。
  发展乡村游的主体是农民,绝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政府应加强指导,帮助村民解决资金、技术、服务等问题,大力扶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让农民群众自己干、自己闯;引进农村三产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