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郑风田在《中国青年报》撰文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调优产品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对人才的要求很高,迫切需要变革目前的涉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农业类工匠型人才,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工匠式人才包括投资农业的企业家、返乡务农的农民工、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农村内部的带头人等。在各类人才中,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尤其重要。他们与传统农民相比,一个最大的优势是既了解外边的世界如何精彩,也知道外面的世界的不少无奈;与大学生“村官”相比,他们不是“飞鸽牌”而是“永久牌”。国家应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部分有志农业的青年返乡,培养一批新业态建设能手,并给予荣誉与奖励,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留在农村。
培养农业类工匠型人才,可借鉴国外在义务教育之后开展的“社区教育”“双元制教育”等理念。针对16岁以上脱离义务教育阶段又未能顺利升学的农村青少年,应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做到“无缝衔接”。针对正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应以社区教育为基础,根据不同职业需求,分别提供各种培训教育。
培养乡村工匠式人才需从娃娃抓起。我国目前的教育主要是文化课程的教育,未来需要针对16岁以下的农村青少年,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增设劳动技能课程,适当安排适应当地需要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教育,培育学生的职业兴趣。此外,应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加深学生对农村、对家乡的了解,增强认同感,为培养立志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打基础。
乡村工匠式人才要靠科技武装。要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