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高价鸡”的启示

  □曹丽娟
  据媒体报道,淳安县石林镇养殖户叶伟平养的鸡因供不应求,一只卖到698元,成了“淘宝网上最贵的鸡”。他的鸡之所以能卖出高价,是因为品质好——养鸡场位于山谷、环境好;他自己培育种鸡,还在饲料中添加名贵草药等,以致网友留言“口感倍好,虽贵,但值!”
  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农产品结构的一个生动实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追求吃得饱,更要吃得好。而现实是,大众化的低端农产品偏多,存在供过于求的状态;品质好、具有优势特色的农产品无法满足需要。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省“两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从“优”字发力,不断优化农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调优农产品结构,需要科技作支撑。与“高价鸡”一样走“高品质”路线的象山“红美人”柑橘,因肉质细腻、酸甜适中,每公斤卖到60元仍供不应求。而这应归功于科技的力量。从十多年前从日本引进柑橘新品种,不断嫁接试验,筛选出“果皮更光滑、色泽更红艳、肉质更细腻、风味更浓郁”的“红美人”,到露地栽培改大棚栽培,克服“挂果率不高,易腐烂,难储存”难题,无不彰显着农业科技人员和种植户对优化柑橘品种、完善生产技术的孜孜追求。各级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调动科技人员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让农产品因科技而“高贵”。
  调优农产品结构,需要品牌亮身份。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凝结,是实力和形象的体现,品牌对农业尤为重要。农产品品牌犹如一个人的名字,告诉消费者姓啥名谁、产自何处;没有品牌好比一个人没有名字,产品最好,也只能“养在深闺”,难以被消费者认知。要改变目前农产品品牌“小而散”、优质品牌少的现状,通过实施标准化手段,调“绿”生产方式,整合品牌资源,让农产品因品牌而响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产品结构调优也不例外。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攻坚克难,撸起袖子加油干,特色优势农产品定将越来越多,农产品内在品质也将越来越符合消费者口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