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别以矫饰的“愁乡”偷换真诚的乡愁

  作者田朝晖近日在《新华每日电讯》撰文说,近几年春节,回乡过年抒发“乡愁”,“返乡体”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这其中,那些真情抒发乡愁的文字,被人们默默分享;而一些“剑走偏锋”,或戴着有色眼镜的“愁乡”式“返乡体”,却让“返乡话题”本身成了话题。
  村庄凋敝,民风颓废,孝心缺失……数说故乡沦陷的“愁乡”式“返乡体”连续几年呈刷屏之势,读来触目惊心。这些大部分被证伪,甚至被发现带有商业营销目的的“愁乡”文字,快速传播,迅猛发酵,成为一种带有“异味”的文化现象。
  “愁乡”式“返乡体”,有着明显的套路化痕迹: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描写农村凋敝,以偏概全,以局部描写代替整体;二是碎片化呈现,对个别极端案例不惜笔墨,罗列道听途说的故事,不管逻辑,不交待背景;三是在人性最脆弱的地方发力,夸大其辞,哗众取宠。
  乡愁是真情,“愁乡”则是矫饰。“愁乡”式“返乡体”不仅以高高在上的姿势,对乡村的进步视而不见,极尽夸张地放大乡村的种种“不如他意”,而且一些人虚幻地把记忆中的乡村与田园牧歌划等号,选择性地遗忘昔日乡村最大的“愁”——贫困,甚至把闭塞当幽静,把木讷当淳朴,把安贫当幸福。
  当然,批评“返乡体”片面、失真,并不是抵制对农村的反思,更不是无视发展不均衡,无视局部凋敝与困境。恰恰相反,随着城镇化的演进以及农村面貌的变迁,我们需要对农村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观察、记录与反思,需要寻找和破解真正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答案。但这些观察与记录,应建立在准确、客观、真实、全面的基础上。
  别让故乡在颓废而迷茫的文字里一次次被沦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