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用“供给侧思维”看待“摩托返乡”现象

  □白杨林
  每当春运开始,“摩托返乡”的消息也会“如约而来”。作为广东独有的春运现象,每年都有超过40万的返乡摩托骑行者,带着妻儿,骑行上千公里,返回广西、湖南、江西、贵州等地过年。火车票难买、骑摩托花费少、能解决最后一公里……是其中多数人选择骑摩托车返乡的原因。
  “摩托返乡”之所以成为春运一景,不只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情结和回家过年的执念——一方面,在“一票难求”的春运语境下,辛苦一年的民工为一张返乡火车票,不得不连夜排队,有时还难买到一张票,于是索性选择骑摩托车返乡,简单直接;另一方面,由于“钱越来越难挣”,为节约路费,民工只好载着沉重的行囊,顶风冒雪,选择了骑摩托车返乡的艰难之路。不管怎么说,这种“千里骑行”的回家方式,都让人捏一把汗,有些为了早日见到日思夜想的家人和孩子,通宵骑行,疲劳驾驶,安全隐患重重。
  “摩托返乡”队伍越来越壮大,引起相关媒体关注,相关部门和社会公益使者也纷纷行动起来,为其提供各种暖心服务。比如,设立服务站,提供热姜汤、面食,开展简便医疗服务等,这也成为民工艰辛返乡路上的一股暖流。这些贴心服务,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进步和有关部门对民生疾苦的细心体察。也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分内之举。
  不过,庞大的“摩托车返乡大军”也诉说了民生之艰,这其实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提醒有关部门,只有用“供给侧思维”看待“摩托返乡”现象,着眼于如何解决“一票难求”“无钱回家”等问题,方能让返乡之路不再艰辛、不再充满危险。窃以为,什么时候,交通部门能提供充足的运力、多层次的服务选择,春运难题或许才能根本解决。那时,骑摩托车甚至自行车回家过年,才不会是被逼无奈,而是一种时尚体验。
  所以,让农民工安全、顺畅地回家,有关部门除了要多一些便民举措外,还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以服务者的视角,以服务疏导的方式,提高运力,降低票价,让农民工有车坐、坐得起。用工企业也要对员工多一些人文关怀,采取给员工包车回家、报销车票等方式,降低他们的回乡成本,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当然,出现“摩托返乡”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人口“潮汐式”流动,那么,这一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也理应从此发力。长远来看,只有实现东中西部经济布局均衡发展,使得中西部地区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工作,无需千里奔袭打工,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摩托返乡”现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