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笔者打开微信朋友圈,两条对仗工整、寓意明了的对联跃入眼帘。“义乌森博会余杭竹笋精彩亮相,国字号会展绿色产品尽显风采”“余杭牛头山竹苗桃李满园,东阳影视城竹鞭遍及大地”。是谁呀?这么有才。仔细一看,原来是杭州绿丰竹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彩凤,她种植的竹笋在2016年义乌森博会上又一次获得优秀奖。而竹苗运至东阳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去年10月,东阳江镇下街头村的几位种植户引种的60亩小叶早竹苗,在合作社的跟踪服务下,成功孵出笋芽,刘彩凤兴奋之余就发了朋友圈。对于这位既有才华又勤奋的农家女,笔者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特地赶到杭州绿丰竹笋专业合作社的竹笋种植基地一探究竟。
杭州绿丰竹笋专业合作社的竹笋种植基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塘埠村的牛头山上,经过弯弯曲曲的山路,沿途看到的是成片翠绿的竹林。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路颠簸,转了好几个弯终于到了刘彩凤的竹笋基地。“这片是我们家种的,这片也是,这一片是去年新种植的”一到竹笋基地,刘彩凤就自豪地介绍起来。这里,除了漫山遍野的竹子,还有茶树和果树,碧绿的茶树和山茶树交相辉映,成群的鸡、鸭、鹅在山坡上悠闲觅食,几只看家护院的狗摇动着尾巴追随主人迎面而来,仿佛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时间追溯到2000年,当时瓶窑镇塘埠村在牛头山上有100多亩荒山,通过招投标,刘彩凤夫妇获得了这100多亩荒山的30年承包权,开始种早竹笋。“是我们夫妇俩靠肩背担挑,修了山路,盖了简易房子,扎根这里,像看护孩子一样照顾着竹笋。后来开始放养鸡,鸡群在竹林中觅食,又为早竹笋提供了天然的有机肥料,相辅相成。”第一批种植的3000株小竹苗,到2004年迎来了第一个产出年,虽然产量不高,但夫妇俩感到很欣慰。
然而,随着竹笋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求成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认为竹苗种植越密越好、化肥越贵越好、施肥越多越好,三种错误的观点,造成林地土壤酸化,导致竹子生长不良,2008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万元,吃尽了不懂科技的苦头。
后经多方咨询,刘彩凤才知道,种笋也是要讲科学,一味蛮干只能是得不偿失。竹笋的生长土壤酸碱度要适中,种竹之间需要适当的空间,更需要阳光等等。在区农业局、区竹业协会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刘彩凤受益匪浅,夫妇俩决定实施“施石灰、改土壤、配方肥、养分优、生物肥、护竹林”为核心的土壤改良法、生态栽培法,经过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和实践,刘彩凤重新培育出了根深叶茂、产量高、品质优的早竹笋用林。
2015年底和2016年初的三场冰雪寒潮,使竹笋的生长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地方的竹笋产量减少30%-40%。由于产量降低,供应变得紧张,竹笋自然也就“身价倍增”。而刘彩凤的土壤改良法、生态栽培法让竹林躲过了“寒潮”一劫,她所种植的竹笋安然度过了这场大雪,成了市场的“抢手货”。2016年春节期间每天出产竹笋两三百公斤,仍供不应求,笋价最高时卖到每公斤56元。如今,刘彩凤种植的笋用林,通过土壤改良、母竹留养、覆盖产笋、衰败竹林持续改造等技术,长得根深叶茂,竹笋产量高、品质优,亩产值达3万余元。
从2000年开垦荒山、种植竹笋,刘彩凤夫妇起早贪黑施肥、培育,不断进行科学实践,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笋能手。致富不忘众乡邻。以刘彩凤为理事长的杭州绿丰竹笋专业合作社,有竹笋种植户60余户,刘彩凤将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种笋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竹笋种植户。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刘彩凤先后被评为余杭区“三八”红旗手、杭州市“三八”红旗手,荣获浙江省农民高级技师等称号。她种植的竹笋多次在中国义乌国际森林食品博览会上获奖。
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余杭作为“中国竹子之乡”,食竹、用竹、赏竹,竹文化已融入余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余杭人家的餐桌上,几乎少不了笋,唯有像刘彩凤这样的农家女艰辛创业,才使得人们的餐桌更为丰盛。愿刘彩凤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陈尧夫 郑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