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冯增富:“猪倌”变身“帐篷大王”

  “这几天刚刚接了一个金华那边的外贸订单,要做2000多个帐篷,现在基本做好了。”日前,笔者来到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冯坦村时,冯增富经营的一个有二十多名工人的来料加工厂厂房里热闹非凡,工人们有的在缝剪,有的在检验,有的在包装,忙得不亦乐乎。
“猪倌”变身“帐篷大王”
  谁又能想到,两年前,冯增富的这个来料加工基地,还是个养猪棚,而他是一名养猪大户。
  冯增富养猪,在柯城区是出了名的。他原是冯坦村养猪第一大户,也是村里最早的生猪养殖户,被当地人称作“一号猪倌”。“我从17岁开始养猪,养了足足28年。”冯增富清楚地记得,1983年刚开始养猪时,第一次养了新品种“三元猪”,平均每天能挣5块钱,“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此后,冯增富逐渐走上了养猪专业户的道路,从饲料加工、种猪培育到防疫治病,冯增富样样精通,也赚了些钱。“最多的一年,赚了二三十万元。”
  2014年上半年,衢州市生猪整规工作开始,作为村里的第一养猪户,冯增富带头转型,关停了猪场,去上海、嘉兴、台州等地寻找商机,慢慢走上了帐篷来料加工的道路。“做来料加工,能赚钱养家,又能带着村里一拨像我一样的养猪户一起找新出路,可谓一举两得。”
  2014年7月,冯增富开始从事帐篷来料加工。厂房由原来的猪舍改造而成,雇工全部来自冯坦村和附近村庄。待他准备好一切,兴冲冲地接下第一单生意的时候,市场却给了他一个不小的“下马威”:“当时第一单生意是154个帐篷,十多个人做了半个月,厂里来验收的时候,居然90%不合格!”冯增富说,因为雇工都是村民,没有经验,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还好养猪人的那股闯劲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拉着所有村民系统学习了三天专业加工技术之后,第二批货再拉过去,全部都合格了。
“帐篷大王”的来料加工梦
  现在,冯增富的来料加工点有固定员工80多个,机器20多台,产量已从一天生产10个帐篷,提高到一天200个以上,每年付给员工的加工费就有100多万元。
  村民在我这里打工,虽然挣得不多但也算是一份收入,还能照顾到家里。”冯增富说,所有的来料加工都是按件计酬,没事的时候来加工点做帐篷,有事的时候随时可以回家或去忙自己的事情,做来料加工的自由度很高,收入也不低,这让村民们愿意一直做下去。
  做来料加工的时间长了,冯增富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平时做帐篷多出来的边角料,丢了很可惜,不丢又没有太大用处。冯增富的妻子吴委仙灵机一动,把所有的边角料都变成了袖套、围裙,免费分发给左邻右舍。“帐篷都是防水材料做的,这种料子做围裙和袖套很不错。”来这里打工的村民觉得这个创意不错,没订单的时候就纷纷效仿着做了起来,然后拿到周围的亲戚朋友那里分发。
  这一暖心的小举动引起了万田乡政府妇联的关注。在对接沟通之后,乡妇联订了1300套袖套围裙套装,用作春节的新年礼物,分发给当地的家庭妇女。“这样一来,边角料利用起来了,还额外多了一笔收入。”
  “转型做了三年来料加工,一年比一年好。”冯增富坦言,现在一年到头订单不少,2017年等业务再做大一些,想自己开个裁剪坊,平时有订单就做订单,没订单的时候自己的货接上去继续做,就能做到不断工,收入也更有保障。“我准备先自主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帐篷产品,拿到网上卖,自己握有更大的主动权,未来发展的路子才更广。”
周星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